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学文档 教学文档

教学团队建设思路_教学团队建设

tamoadmin 2024-08-25 人已围观

简介1.浅析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2.如何加强区级教研团队建设,发挥骨干教师作用3.教学成果奖可以是团队建设吗?4.从个人发展到团队建设5.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6.如何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与师资培养7.如何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培训内容 你知道团队建设培训内容包含什么吗?团队建设培训的形式并不是单一僵硬的,而是丰富

1.浅析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如何加强区级教研团队建设,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3.教学成果奖可以是团队建设吗?

4.从个人发展到团队建设

5.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

6.如何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与师资培养

7.如何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思路_教学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培训内容

你知道团队建设培训内容包含什么吗?团队建设培训的形式并不是单一僵硬的,而是丰富多彩且有趣,让团队在愉快的氛围中加深感情。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团队建设培训内容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怎么做团队建设培训吧。

团队建设培训内容1

一个完整的团队培训应该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 团队角色

成功的团队是通过不同性格的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组成的,成功的团队中必须包括担任不同角色的人。在培训中,培训师会给每一个学员界定角色。

2、 团队互助

团队一是个整体,任何的超级员工、非正式组织的出现都是致命的,任何上支下派、按部就班、各扫门前雪的行为也是不应该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化解内部矛盾,通过培训除去心理屏障。设计一些游戏教学,以任务为导向的建设途径,设计团队成员必须齐心协力才可以完成的任务。按照这一途径,团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某项任务的挑战,然后在已有的团队知识基础上研究完成此项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并发展成具体的目标和工作程序,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3、 团队沟通

研究表明,沟通问题的不善处理是引起团队不合的另外一项主要原因。通过培训,帮助学员克服人际交往中沟通的不必要的心理恐惧,训导学员走出沟通的误区,建立适合团队良性发展的沟通机制。

4、 跨文化团队建设

在一些著名的理论书中都指出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就共同价值观和某些原则达成共识,因此在团队培训中,一项主要任务是帮助学员寻找适合的方法建立上述共识。

团队建设培训内容2

一般可以讲一下几点:

1、明确组织机构配置人员职责,说说团队的dao共同愿景是什么。

2、明确组织目标和系统的实施策划,应该如何行动来实现团队的绩效。

3、让团队成员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学会相互信任与协作,能够分享团队、信息。

4、彼此之间的加深沟通,避免在日后共事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扩展资料

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EMBA、MBA等常见经管教育均对团队建设有所关注。团队建设主要是通过自我管理的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由一组员工组成,负责一个完整工作过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

工作小组成员在一起工作以改进他们的操作或产品,和控制他们的工作并处理日常问题。他们甚至可以参与公司更广范围内的问题。团队建设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

浅析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教师团队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精力

为学员,重学习,互尊重

首先是团队的建设,既然是团队,就要构建团队结构,树立核心领导,分清每个人在团队的角色,设定好团队的集体目标。

其次教师团队的特殊性决定,这个团队的核心是教学能力、教学品德的双带带头人,这个团队的成员是在教学特色,教学风格都有某个闪光点的教师,这个团队的目标是给学生最好的教学体验,为学校的教学建设奋斗不息。

第三基于以上团队组织,团队目标.取合理先进人性有效的教学研讨模式,在团队核心的引领下,互相学习,精研教学,在教学理论研讨中出新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

最后在团队的建设中,要始终分清,整个团队为学生服务,团队核心为团队成员服务,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服务,从固定的形式的教研,结合学习气氛的培养,使教学团队真正的对别人有用,对自己有用。

如何加强区级教研团队建设,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浅析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导语:团队建设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

  论文摘 要 本文从坚持分级教学、构建立体语言学习模式、组合多型课程设置以及建立综合学业评估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研究。

 团队是人力管理中的概念,被定义为“为了共同目标,由技能互补且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中的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运用到教师工作领域,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系统地进行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教学,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伴随着该文件的出台,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我校实际,探讨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大学英语课程是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设置的一门必修课。它覆盖面广(全校学生)、课程周期长(4个学期),课时多(256学时)、授课频度高(2次/周)、对学生影响较大(毕业、考研、就业、出国都需要英语成绩),被许多人称为窗口课程,因此受到各高校的关注。

 大学英语教师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通常为12课时/周),要独立完成大学英语1~4级全部课程(听、说、读、写、译)的教学,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研读教材、撰写教案、授课讲台、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命题考试、阅卷登分、评定成绩等流程,像一条结构复杂的“流水线”。长期以来,教师独自一人在长长的“流水线”上一遍遍地走过,个体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拓宽加深以及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变得异常复杂,仅靠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于是需要建立一个由业务能力、知识技能、特长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的团队教学模式,利用团队合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为了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这一首要任务,实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我们组建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依托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教学平台,努力从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学业评价方式和网络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 坚持分级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 ? 为解决我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行政班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依据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将2010级89个新生班作为试点,以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分级测试成绩作为确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初始级别的依据,将学生分到三个不同级别的授课班级(A级高级班、B级中级班和C级基础班)中学习。三个级别的教材不同、教师配备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学习目标不同、考核方式也不同。学生根据所在的不同级别,使用相应级别的教材,遵循相应的教学要求,从A~C级依次在2~4个学期内完成大学英语1~4级的学习,各级别课程考试通过后方可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A、B级分配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各一名,中国教师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外教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练外语的真实环境。

 我们按照团队成员的年龄、个性、专长分配教师到不同级别的教学组。各分级教学组教材统一,教学内容相同,教学进度一致,组内集体备课,分工合写教案讲义,制作课堂教学课件。老师们通过集会、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分享教学,交流教学体会,一改过去相对封闭且处于自身既有经验重复性运转的状态,形成了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团队氛围。

 二 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多媒体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深化教改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依照《课程要求》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我们应力争建设课堂面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相结合的立体语言学习环境。

 面授课程的内容重点应放在读写译教学上,兼顾听说教学。自主学习体现在充分利用我校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努力促成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我校现有雅信达、新时代交互英语,斯伯德课程三个平台,各平台的内容和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学生可前往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登录因特网进行网络学习。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每学期30小时的大学英语学习平台上的指定内容(以听说为主,辅以语法、词汇和写作练习),并就学习内容命题组织三次相关测试,期末则依据测试分数和学习时数评定自主学习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15%)。

 我们提倡学有所用、以用促学的教学原则,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多年来,我们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等全国性竞赛的校内选拔赛,并借此契机开展一年一度的校级英语竞赛、词汇与语法能力竞赛和阅读听力竞赛。竞赛全程录像,竞赛组委会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使用英语的乐趣与喜悦。在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同时,浓厚了校园的外语文化氛围,也有力地支持和补充了第一课堂的教学。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用了发挥专长,分工合作的做法,一方面,利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授课效果;另一方面,中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易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和管理技能,因此成为实施新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的主力军。在这样一个团结协作、共享互动的环境中,每位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成为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教学成果奖可以是团队建设吗?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管理要特别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教研组队伍建设是其中之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研组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变革的作用也显而易见。从学校管理中,让我们认识到: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基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展示的平台。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环节,并且教研组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市区各级相应出台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我校在《意见》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增强教研组的有效功能的发挥。

一、 打造魅力教研组长,带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研组建设的基础内容。

“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就是一个好的教研组”,在教研组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学校首先重视教研组长建设,着力培养打造一支过得硬的教研组长团队。学校在教研组长人才的选用上,定位在一定的基础上,即:教研组长有个人独特的人格个性魅力、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凝聚力、有组织号召力和有指导能力等。在教研组长的培养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打造专家型、名师型教研组长,带动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我校教研组组长在几年的团队建设中,专业发展表现较为突出,专业素养提升较为迅速。

1、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促教研组长人格魅力的形成和业务基础的夯实。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方式对教师队伍或某个团队进行培训的最普遍的方式。我校每学期的校本培训中,都会安排教研组建设内容的版块。专题的师徳报告、有魅力的教研组长故事会、教研组课堂教学的研讨能力展示、先进教研组的经验交流等主题的教研组建设校本培训,促进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也促进了教研组长人格魅力的形成。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研组长解读文本的能力、钻研教材的能力、评讲的能力不断增强,业务基础得到夯实。

2、以校外培训为载体,促教研组长专业化的发展和“话语权”的提升。

校外培训是校本培训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又把教研组的专业化成长放在首位。各类区市及以上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报告会、交流活动,教研组长首先参与,通过培训活动开阔视野,了解新的教育信息。2008年5月,学校就组织12名教研组长前往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组长们在参加校外培训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借鉴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使教研组长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教研组长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在教师中的专业化权威意识也不断增强,当老师们为某个问题展开争论无结果的时候,教研组长的意见能起到评判的作用,具有可信赖的“话语权”。

3、以专题培训为契机,促教研组长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技巧的优化。

从教研组长职能需求出发,教研组长除了在教学业务上过得硬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应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教研组常规管理是提高教研组长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专题培训能更具系统性地让教研组长更快地成长起来。所以学校能利用各级教研组长专题培训的契机,选派组长参加培训,并关注他们培训的内容、效果,指导他们将所培训的内容适时地用到本组的管理中。上学期,有4名教研组长先后参加了武汉市教师工作处组织的学科教研组长培训。本学期,上海方略培训机构进入我区,与3所学校签定了培训和合同,我校也陆续选派组长参加他们教研组的培训活动。已组织参与的两期培训,参与的组长均反映收获很大。

二、 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和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是教研组建设的关键内容。

教研组功能的发挥,能促进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从各项教学流程工作的落实、教学秩序的井然、集体备课互听互评的研讨、学科课题的研究等,又可反观出教研组建设的成效。在教研组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都深深领悟到“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教研组除了实现好常规教学流程管理的目标,另外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作为自身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1、抓好教研组常规管理,促进教学流程工作的落实和教学常规的有序。

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检查落实好本组成员备、教、改、导、析等常规教学流程工作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是教研组的基本职能之一。学校教务处要求各教研组长每周检查一次,并在组员的文本上签章留下检查横迹,在教务处下发的记载本上填写好登记。这样,组长对本组教师的教学流程工作在“量”的落实上一清二楚,在教研组工作的推进上也可整体调控。教务处在月抽查时,既关注教研组长的检查,又关注教师个体教学流程工作“质”,适时作出指导。在期中和期末流程检查后,认真地对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教学常规进行总结分析,在教师大会上进行通报,推广好的做法,指出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用这样的方式督促和激励各教研组发挥自身职能,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保证教学常规的有序。

2、抓实教研组集体备课,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学校教学流程管理中提出的最基础的环节。备好课也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集体备课是教研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校几年前的“集体备课”,以备课时内容为主,在“备”上下工夫,教研组长提前定好时间、内容、主讲人,要求主讲人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拟定教学设计,设计时要做到全面,分析出课时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混淆、易错误)、交点(前后知识的联系),其他组员收集与该课时有关的资料。集体备课时,组长还要求大家要与组内课题相结合,能具体解决某一个问题。集体备课后实践课堂、跟踪听课,再集中反思评议教研组集体备课时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取的教学手段是否合理等等,研讨后再进入课堂实践。

在单课时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的教研组形成了相应的模式,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校指导教研组尝试单元整组备课,并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流程,教研组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具体流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步:准备阶段。

分三个环节:教研(备课)组长协调分工,确定单元主备人-------集体初步研究单元重难点及课时分解------主备人依据课标及商讨建议,备出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主要要求有两点:一是主备人须独立深入地研究教材,对本单元的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课时分解等内容进行整组分析,完成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实施集体备课阶段前两三天形成初步的研讨文本,并分发至本组参备成员阅读。二是参备人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针对文本提出初步的个人修改意见,为集中研讨积累素材。

第二步:实施阶段。

分四个环节:主备人解读单元备课,参备人共同研讨、交流修改意见-----主备人整理完善备课,形成统一的课堂教学的文本-------课堂中实施经个人修改以后的集体研讨制定的教学设计-----结合班级学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写好课堂实践中的个性化修改意见

本阶段主要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主备人对备课的解读,不是宣读,应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参备人对其呈现的文本有最清晰的认识。二是参备人在集中研讨前必须很深入地分析教材、阅读主备人提供的教学设计文本,并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为集中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最后形成的虽是统一的文本,但课堂实施过程中却是会有差异的,就要求各位实践课堂的教师对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出个性化的修改意见。

第三步:总结阶段。

分三个环节:交流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个性化的修改意见------商讨修改及补充-----形成教学反思

第三阶段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主备人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整理,形成较为合理的单元整组分析及课时教学设计,个别环节可吸收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形成备选方案,该成果提供给下一轮执教教师借鉴使用。二是教研组(备课组)在每学期结束前,要将本年级各单元的备课研讨成果以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形式上交教务处备存。

总之,不论是单课时的还是单元整组的集体备课,都是力求通过集中的“备”,为很好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做准备。

3、加强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促课堂四十分钟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

课备好了,不等于课上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驾驭、执教的技巧和艺术决定着课堂的实效。同时备好的教学设计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才能验证其可行性和实效性,我校就是通过多次的互听互评活动来检测和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的。经过这样反复的研讨修改,强化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增强了。

我校课堂教学研讨的方式有三种:组内的互听互评、校级观摩说评以及观课议评。第一种,组内的互听互评是大家熟知的方式,也是学校中用较多、较为普遍的教学研讨形式,限于本组成员就本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或开发的校本内容展开研讨。

第二种方式校级观摩评说,是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学科研讨活动,形式为:集中观摩某教研组提供的课堂教学演示——执教教师说课——其他教师评课。每学期初,教务处就将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研讨拟定出来,并在学校工作行事历中标示出来,教研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就按实施。这样的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让各位教师能更清楚地认识本学科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规律,并注意到年段教学的衔接,也促进了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团队集中研讨成果和个人教学技艺展示的机会。

第三种课堂教学研讨方式就是观课议评,这种方式的活动面很广,能促使各位教师上好常规课,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很有帮助。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除专家引领外,同伴互助是有效的成长方式。为了扩大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习的机会,学校本学期引领教研组实施了观课议评的研讨方式。把着力点定位在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上。首先组建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观课组”。

“观课组”成员两人一组,每周均要深入课堂观课,所观的课堂是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而定。观课成员按照目标内容要求及观课评价标准认真观课,观课后阅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执教教师就“目标的达成”这一主题进行个别的交流研讨,并填写好评价表,于当日上交教务处备存。为增强观课效果,扩大观课面,学校鼓励授课教师本组其他教师也参与和观课成员一同观课、研讨。通过一学期的活动实践,让我们看到教研组研讨的氛围更浓了。在学校管理层面,力图通过“观课议评”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高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能意识。下一阶段,我们会尝试增加观课的“观测点”,提高观课组的“观课频率”,在此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中,为求得体现理念更新和细节完善,学校还适时邀请市区教研室的专家及特级教师亲临课堂,从实实在在的课堂评点进行延伸拓展式的指导,让老师们从案例中感悟、反思,不仅视野更开阔了,而且指导实践在理论上也找到了支撑点和融合点。这样教师们课堂教学的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得到落实和提高。

4、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和推广教学科研成果。

通过几年的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会从自身实际出发,借助一定的教学研究来提升本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一种方式是“教学问题的研讨”,主要是总结课堂,交流各自的做法,提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并确定后期的研究方向及任务。低年级语文组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指导中,普遍认为学生不能自主将话说得完整和有条理,而教师在指导的过程又要避免自身语言过多和提示过细,该组就以此问题的突破作为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符合学情的口语交际指导策略。

我们的另一种方式是“专题研究”,大家共同讨论拟定专题,进行课题研究。高段语文组拟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组拟题“在学唱中激发学生的创编欲望”、体育组拟题“利用校园,开发体育校本”展开研究等。我们反思,一个课题的研究,教研组带领老师参与,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课题实质就演化成了教师专业提升的一个载体和平台。所以学校不拒绝任何一个课题的申报,积极调动教研组团队和教师个人参与课题研究。事实也证明,“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课题的研究,通过教研组的努力,在各专题研究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无形地将教研组的研讨成果推广了。

三、评选先进教研组,推介优秀团队典型,是教研组建设的推动手段。

“评选先进”是激励的手段,对于团队的建设也不例外。我校每学期都会很慎重地进行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评比的过程中,依据标准,注重教研组平时工作的积累和绩效。教研组的自评、教研组长的互评推荐、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现了民主集中和公正公平的原则。

学校会安排评选出的先进教研组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展示建设情况,将优秀的教研组团队的典型经验提供给大家学习借鉴。并将最优秀的教研组推荐参加区级、市级的评先。本年度,我校的低段数学组和六年级语文组就通过选拔,参加区的“十佳(先进)”先进教研组(组长)的评比,这是机会,也是荣誉。在推动教研组的建设手段上,我校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

我校教研组团队,通过自身的建设,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组内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升了教学的技艺,最终达到了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教也无止境,我们将充分调动教研组团队建设,发挥好教研组团队功能,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教师醉心于课堂教学研究,培育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从个人发展到团队建设

教学成果奖可以是团队建设。

教学成果奖通常用于表彰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突出成果和贡献。这些成果可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科研成果等。团队建设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教师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师、教育工作者或学校管理层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团队的协作和合作能力对于教学成果的取得至关重要。因此,如果教学成果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努力达成的,团队建设可以成为教学成果奖的一部分。

此外,在申请或评选教学成果奖时,需要了解具体的评审标准和要求,以确定团队建设是否被视为奖项的一部分,并相应地准备相关的材料和证明。

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

从个人发展到团队建设

 ?教师发展学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认同。?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因此,建设与打造一支充满与活力的学科教师团队,在科学园小学由自发走向了自觉。

 一、目标?凝聚团队建设的原动力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指出:?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一支好的团队,首先是一个有着明确发展目标和共同价值追求的组织。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奋斗的归宿点,才能不断激发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在内驱中克难求进;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有了向心力,团队就有可能真正成为个体间互学互助共同进步成长的共同体。因此,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团队建设的首要特征。目标的制订应兼顾团队与个人的协调互动发展。学校对团队的组建可以积极引导:在舆论上宣传,在政策上扶持,在牵线搭桥中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如我校成立的数学学科团队,其主旨目标是?以教科研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促进每位成员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打造团队品牌提升学校数学整体教学教研质量,推进数学学科建设?。我们的目标首先着眼于团队成员的自身发展,其次才是团队发展,学科发展。我校数学团队成员多是自主申报参与,个别成员由学校指定充实。他们的专业背景各有差异,但都有共同的志趣与意愿,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数学教研的热情。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使个体走到一起,这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为把个人发展落在实处,团队个体必须在团队共同目标下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规划和设计,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比如我校数学团队8名成员中既有市优青、区学科带头人、校骨干,也有普通青年教师。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学校引导这些教师首先自我诊断,明确已有和潜在的优势,同时查找自身的不足和发展的障碍,再自我规划,扬长避短,确定适切的具体发展目标、路径及相应发展举措,最后列出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和搭建的平台。这样针对不同成员的实际,构建了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梯,针对不同成员的需求,拟定了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思路、方式。

 二、学习?驱动团队发展的助推剂

 一支好的团队,一定是一个学习型、反思型的组织。这里的?学习?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形式上说,可以是分散学习,如书刊阅读、网络学习?也可以是集中学习,如听讲座、听课、参与主题沙龙研讨?从内容上,可以是理论方面的学习,也可以是实践层面的研究。我们以为:学习的方式并不重要,因为学习方式各有优势。但以课堂为研究主体的互动式交流研讨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以具体课堂为讨论载体能让全体成员进行深度的思想交锋,在互动中阐述、辩驳、反思、感悟。这样的活动更具实效性和启发性。比如,我校数学团队成立以来,我们利用学校的扶持政策自行购书、读书,撰写、交流读书心得,更多时候是组织实践研讨活动,如开设专题课(不同年级的同一主题课,如计算、问题解决策略等),同课异构课(同一内容,不同的设计与执教),实验探讨课(结合个人课题研究的展示课)?多名成员都感叹:通过这样的活动洗礼,备课时有了?悟性?,上课时有了?灵性?,课后反思多了?理性?。

 加强学习型、反思型组织建设少不了两种人。一种是团队活动的召集人,一种是学术研究的引路人。召集人要和团队成员共同策划每学期的学习、活动的和内容,并负责实施。学术引路人是整个团队的精神领袖和导师,在学习活动中起到引领、点拨和决策的作用。学术引路人可以是本校资深教师,也可以是从校外聘请来的专家顾问,甚至是思想深邃、论著颇丰,以现代资讯为媒介,以思想为引领的不见面的业界偶像大师。比如:我校非常荣幸的聘请了著名小学特级教师詹明道同志,以及区教研室退休教研员李宝仁老师为教学教研顾问。他们亲自参与到团队目标、学期的制定中来,定期来校讲学、听课、评课,还创造机会带部分成员外出参加活动。有了这样一些学术****的引路,团队学术氛围浓,团队成员进步显著。

 三、精神?整合团队建设的核心文化力

 一支好的团队,必须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内隐的,是优化团队整体发展的核心文化力。

 首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这要求团队成员在专业发展上不甘平庸,而勇于创先争优;在学术研究上不甘保守,而勇于创新实践。其次,要有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把?团队因我而精彩,我为团队作贡献?作为团队口号。要求团队成员相互扶持、相互勉励。每一项大型献课活动,每一次赛课活动,即便一人参加也集体上阵。每位成员的进步与成绩都闪耀着集体的光辉。比如,近三年来我校十多名教师都曾在省市区数学赛课中荣获一等奖,其中市级一等奖以上的六人次,课前的准备就凝聚了团队集体的力量。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到试教研讨、改进敲定,团队帮扶与参与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以郭伟杰老师为例,去年代表我校参加区低年级数学赛课,由于郭老师长期从事高年级的教学,首次试教效果不太理想,数学团队的全体成员便自发把赛事当作己任。郭老师连续三天试教了三次,每天放学下班后,大家集中参与研课。团队教师分工,有的从课的具体结构、细节包括教师的`语言等方面出谋划策,有的则是课件制作的技术保障,还有的则充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研讨中大家有时因见地各异而激烈争论,有时因创意陷入困境而苦思冥想,每天晚上大家都要研讨到九、十点钟才结束,可是每个参与的成员都感到充实而愉悦。因为其自身对课的整体设计与把握也在一次次的研磨中得到提升。而郭老师更说这一次的赛课历程,收获到的大于过去几年的成长经历。

 最后,要有吃苦耐劳和执着奉献的精神。每位成员的个人发展、整体团队品牌的打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积淀、积累。面对喧嚣和浮躁,更需一份对信念和理想的坚毅执着。在这一方面,詹老师、李老师以伟大的人格力量给了我们深刻的精神影响。

 四、展示?评价与激励的重要手段

 团队建设的成效必须要有实践的阵地和展示的舞台,只有在不断的行动中,在活动展示中,在评价与激励中,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的发展意识、发展才得以不断强化生发。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发展层次和要求,需建立不同的展示机制,搭建不同的舞台,让都有展示的机会,使都在实践中经受锻炼,让展示成为成长的一部分。展示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一次部分或整体成员的展示课;一次专题的研究交流发布会;一期阶段性的成果专辑汇编?展示活动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学校给团队创设机会,搭建平台。学校每个学期都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承办各类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现场,包括:赛课、展示研讨课、主题沙龙研讨会等,将团队骨干推到舞台的第一线。学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编辑印发校刊、论文集,收录团队成员优秀的案例、论文、随笔。学校每年进行教育教学成果评比,对优秀成果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仅以英语团队为例,我校共12名英语教师,平均年龄32岁。该团队以?雁一样的团队,鹰一样的个人?为发展目标,在学校的支持下,每学期都立足于课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集中展示活动。2009、2010年度王瑛、董薇薇老师分别由区教研室和学校推荐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分获全国一等奖。2011年学校主动申请承办南京市英语教研展示活动,为王瑛、严吉丽老师分别开设大单元系列主题展示课创造条件;2010、2011年度举行校级?高效课堂?赛课活动,在团队推荐基础上董薇薇、张枫桦老师参加区级赛课活动,分获一二等奖;2010、2011年度团队推荐夏传芳、支丹丹、蔡月、任桂红老师分别开设校内课例观察课,并推荐4人与其他兄弟学校开展互动展示研讨课。可以说,每一次的展示活动,对执教者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激励与荣誉。展示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激发所有团队成员的进取心,形成一个?比、学、赶、帮?的动人画面,既体现了当代青年敢于展现自己的风貌,又让一些教师在岗位练兵中脱颖而出,截止目前英语团队获省市优青称号的教师各1人,区带头人2人,区骨干5人,校骨干3人,团队集体也被评为区青年文明号和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对于一个集体,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国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团队精神著称,据说Windows2000这类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工程师和测试人员的参与,写出了5000万条的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这样的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学科团队,就教师个体而言,是教师个人锻炼、发展的平台;就学校集体而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团队为媒介,在引领教师追求与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最终追求与实现的是整体凝聚力和最佳效益。因此,学科团队的建设应是一个三赢的结果。它推动着教师、学科、学校共同发展。

;

如何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与师资培养

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 篇1

 论文摘要: 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教师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二是构建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三是创新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模式;四是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五是改革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切实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推动本科教学的革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 教学团队;建设;教学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抓手,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国际上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迈阿密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FLCs)是一个由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是8~12人。团队以促进教与学为目标,频繁地组织研讨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尝试教学创新、评价实施效果;参与到两周一次或更加频繁的研讨中,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展示,借助教学团队这一平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国内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参加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的合作探究、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摩、开发教学等方式,可以为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提供契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规范顺畅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开展了教学团队,即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教学团队组建。学校规定基层教学团队可以围绕单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组建,也可以围绕专业系列课程,或学科性质相近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组建。原则上本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其他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以及重要实践环节须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人数方面,要求每个基层教学团队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12人。在团队负责人选定方面,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授课。

 (2)教学团队备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各院系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负责所属基层教学团队的认定工作,并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新建设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名称、承担的课程、团队成员名单等),以实现规范管理。

 (3)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在教学团队的日常管理方面,学校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工作制度,每个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撰写工作总结,工作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

 (4)教学团队网站建设。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还开发了教学团队网站,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院系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将团队研讨纪要、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教学材料等在团队网站上进行及时更新,为团队之间的交流创设平台。

 (5)教学团队评价考核。学校要求各院系负责对每个教学团队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学校每年从备案的基层教学团队中评选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院系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每年对院系基层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作为高校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

 3.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多元化的、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可以增强团队建设的效果。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其相关论文中介绍,20世纪70年以后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在传统的学科组织之外,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如同事互助小组、任务小组、项目、学术沙龙、午后茶、论坛、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首倡行动、研究协作组、讲座、工作站等形式,为教师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国外开展教学团队合作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团队模式”,团队成员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就教学问题或某个项目开展交流,共同完成合作设计→目标、任务呈现→集体工作→过程呈现→反馈与改进→合作工作→评价等事项;另一种是“小组互补模式”,团队中确定多个小组,每组一般有3~5个成员,各小组针对整体目标的若干个分解任务分别进行研究合作,不同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

如何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质量工程提出要遴选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促进研讨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传、帮、带,引领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提高。高校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准确把握教学团队的内涵特点,取相应策略,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内涵

“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从这个含义出发,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是围绕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学工作者的群体。其目标是通过团队合作,优势集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人习‘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以研讨、项目等形式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包括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推进各项工作改革与建设,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教学团队是教师间缄默知识转化的纽带,是提升师德教风的有效途径。教学团队同理想、榜样示范,传、帮、带机制及定期活动制度等特点,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积极、主动地影响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关心教学、热爱教学、潜心教学的教学风气。合作、互补、共享、集成是团队相对于个体的优势,有利于教师加深了解,加强交流,凝聚人心;有利于相互比较、竞争、督促;有利于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推进改革。

二、高校教学团队的主要特点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教学工作具有示范性、创造性、多元性,教学效果具有长期性、社会性、迟效性和模糊性。这决定了教学团队有别于科研团队和企业团队。

(一)目标明确但显示度较低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明确,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育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做准备,具有滞后性和模糊性,教学团队建设成果显现具有迟效性,因此教学团队短期内显示度较差。这就削弱了目标指导、控制与激励功能,增加了建设管理难度,尤其是团队成果评价的难度。

(二)个体独立性强但参与度较低

科学发展日趋专业化,大学课程设置日趋细化,但无论基于课程、教研室,还是基于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大多出身于同一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致使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编写教材等都可以独立完成,对他人依赖程度低。教师教学这一特点阻碍了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三)凝聚手段非物质性

与科研和生产劳动相比,教学投入多少与经济利益的多少相关度不高,物质利益刺激在长期维系一个优秀教学团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部分教师能坚守三尺讲台,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源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因此,教学团队的凝聚力,要依靠教师对教学事业的热爱、职业感和职业道德情操及团队带头人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学术与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非物质性手段来维系。

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华中农业大学一贯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纽带,鼓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投入教学,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积极培植校级、省级、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996年以来,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龙头,实施课程组制度,即同属某知识模块的4—5门课程任课教师组成课程组,再以专业责任人和专业首席教授为核心,依托课程组组长构建团队,构建了“五个一”团队建设目标和运行机制,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形成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团队精神培育为核心,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为两翼,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一)培育团队精神,使团队成为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在教学中要“求道”,即不断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改革是除旧布新,有阵痛,更需投入,依靠的是积极的团队精神和先进的团队文化。一是提升团队教师职业道德,二是提高团队带头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三是将持续改革与创新贯穿团队全过程。如张献龙教授领衔的“农学专业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继承陈华癸院士、傅廷栋院士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传统,明确团队规范,强化定期教研活动制度;团队负责人以身作则,为本科生主讲遗传学、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生物技术等多门课程,并将“教学名师”奖金全部捐给学院作为本科生奖励基金。他的垂范使践行教师教书育人基本规范、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成为团队成员共识。团队成员以国家级教改项目为龙头,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生物系列课程建设和教材出版,用现代生物学改造提升传统农学专业,完善农学专业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平台,完成各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近20项,其中国家级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l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教材1门,获建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分工合理,使团队成为优势集成者

一个优秀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有共同愿景,在合理的年龄、知识、能力结构基础上,优化组合,集成优势,让每个人的创造性、智慧共同闪光,营造最佳能力结构或能力场。

(三)利益兼顾,使团队成为培育名师的沃土

教学名师无疑是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志,如何处理好个人、集体、他人之间的名利关系,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教学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结合,使团队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地优秀的教学团队既要培养高水平学生,又要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学校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相结合,优势学科和科研转化为教学,科研促教学取得显著效果。团队按照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为双翼,发挥传、帮、带机制,通过导师制、助教制、观摩课制、生产一线锻炼制等,帮助青年教师把好教学关,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积极把新教师纳入科研团队,或者推荐到其他科研团队,帮助确定其科研方向,并指导课题申报,帮助其尽快融入研究团队并快速成长,帮助青年教师过好科研关。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保证团队紧跟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和社会经济热点,让课程教学始终保持鲜活状态,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使教学团队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乐园。

  当然,优秀教学团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除了从内涵上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增加教师教学投入外,还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改变以科研为主导的评价体系,防止把高校变成研究院,高等学校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把高等学校的中心放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促使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一种自然、自觉的行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其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性,高职教育在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并且要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加入到教学队伍中去。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应放在“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上。“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享,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

一、“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是指由理论与实践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教学目标或工作发放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专业群体。从教师个体上讲,主要是指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从教学团队上讲,它更强调这个专业群体需要共同努力完成的集体工作,通过不同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队员努力的结果促使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在“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上,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以人为本,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与责任。

(二)加强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专业团队负责人是“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和核心。教学团队负责人必须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必须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所以,充分发挥负责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规范他们履行专业建设领导职责,另一方面,还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尽可能保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担当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高职教师不仅要能讲,更要能干,即“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素质,关系到能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此可取以下措施:

1.建立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按周期抽调一定比例的教师在校内外基地挂职锻炼,参加全过程(或部分)生产实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跟踪生产一线新的实用技术,并形成周期性的轮回锻炼机制。

2.鼓励和要求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及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在考试和大赛中,锻炼师资,提升教师水平。

3.对于新参加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安排在校内实习车间和实验室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要求参训教师正确执行操作规程,能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内容。

4.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自行研制实习、实验设备,既可节省经费,又锻炼了教师的动手能力。

(四)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教师在技术服务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聘用兼职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承担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这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保证兼职教师的聘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找准与企业对接的切入点,从一线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用兼职教师。为加强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还必须改革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兼职教师建设规划和制度,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师资数据库,建立有效的兼职教师运行机制和制定相关保障的政策。高职学院在教学安排上也要突破学院本位观念,实施灵活的授课时间制度,主动取措施,方便兼职教师到校工作,为落实“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条件。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取各种措施,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