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学文档 教学文档

物理教案模板_物理教案

tamoadmin 2024-08-19 人已围观

简介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3.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4.物理教案:密度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教案五篇6.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7.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弹力》教案8.物理教案 教师们在教学生的同时,往往都会制定一个好的教案让学生更能理解里面的知识。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 教学准备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

3.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

4.物理教案:密度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教案五篇

6.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

7.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弹力》教案

8.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模板_物理教案

教师们在教学生的同时,往往都会制定一个好的教案让学生更能理解里面的知识。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欧姆定律,正确说出各物理量的单位,正确认识影响电阻的因素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

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对比,形成对欧姆定律的初步认知;

2.通过分析,学会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分析—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2.在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建立;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简单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知识回顾: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实验电路图:

实验结论:

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探究活动1:

利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资料计算,并与电阻R比较,看电阻R与有什么关系?

R=5 W

二、新课教学

一、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1I=U/R

2单位:U 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V。

R 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单位Ω。

I 表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单位A。

3推导式:U=IR R=U/I

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

·I、U、R的单位应统一,用国际单位。

欧姆定律只适用于部分电路或纯电阻电路,即不含电源、电动机等在内的电路。

I、U、R必须是指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物理量。

科学家简介: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了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欧姆定律。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 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 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解:

解题步骤:

1根据题意画等效电路图。

2在图上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量。

3列公式,带入资料,算出结果勿忘单位。

课后小结

一、基本知识

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示式

2.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二、基本技能:会正确利用图象进行分析。

三、基本方法:观察法、对比法

 练习题:

1、几位同学学习了欧姆定律后,根据I=U/R,汇出了R=U/I.于是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看

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通过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B.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C.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通过导体中的电流和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

D. 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2、有一定值电阻两端加上 6 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 0.5A,可知它的电阻为 Ω,若给它加上 18 V电压,电阻中电流为 A,此时电阻为 Ω,若导体两端电压为零,电阻中电流为 A,此时电阻为 Ω。

3、在探究电阻两端的电压跟通过电阻的电流的关系时, 小东选用了两个定值电阻R1、R2分别做实验,他根据实验资料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请你根据图象比较电阻R1 与R2的大小,R1 R2。选填“大于”、“等于” 或 “小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 cos?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教学难点

 1.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

 2.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一、功

 1.基本知识

 (1)功的定义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因素

 ①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功的公式

 ①力F与位移l同向时:W=Fl.

 ②力F与位移l有夹角?时:W=Flcos_?,其中F、l、cos ?分别表示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

 ③各物理量的单位:F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W的单位是N?m,即J.

 (4)正功、负功

 (5)合力的功

 功是标量,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2.思考判断

 (1)公式W=Fl中的l是物体运动的路程.(?)

 (2)力F1做功10 J,F2做功-15 J,力F1比F2做功少.(?)

 (3)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位移一定为零.(?)

 探究交流

 一个人提着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了一段路程,人对水桶是否做了功?

 提示 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人提桶的力对水桶不做功.因为人提水桶的力,沿竖直方向,而水桶在竖直方向上无位移.

 二、功及正功、负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公式W=Flcos ?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何?

 2.功有正负,功是矢量吗?

 3.做功与做工相同吗?

 1.对公式W=Flcos ?的理解

 (1)各符号的含义: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表示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2)W=F?lcos ?与W=Fcos ?l的理解

 公式可以表示为W=F?lcos ?,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力与沿力F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W=Fcos ?l,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沿位移方向的力与位移的乘积.

 2.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1)功是标量: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误区警示

 1.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的功,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做功时互不影响.

 2.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含义不同.

 例:如图所示,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使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地沿着长为L,倾角为?的斜面的一端向上运动到另一端,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分别求作用在物体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审题指导 审题时应注意以下条件

 (1)物体匀速运动,合力为零,且各力均为恒力.

 (2)求力的功时,要特别关注力和位移的夹角.

 答案 拉力做功mgL(sin ?+?cos ?),重力做功-mgLsin ?,摩擦力做功-?mgLcos ?,斜面弹力对物体不做功

 规律总结:力做正功还是负功的判断方法

 1.看力F与位移l的夹角?

 ?<90?,力做正功;?>90?,力做负功;?=90?,力不做功.

 2.看力F与速度v的夹角?

 ?<90?,力做正功;?>90?,力做负功;?=90?,力不做功.

 3.看速率增大还是减小,若在力作用下速率增大,此力做正功,反之做负功.

 三.摩擦力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静摩擦力一定不做功吗?

 2.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吗?

 3.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和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分别如何?

 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

 总结

 (1)当静止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对该物体不做功.

 (2)当运动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当摩擦力为动力时,摩擦力做正功;当摩擦力为阻力时,摩擦力做负功.

 (3)求摩擦力做的功时,对于静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两物体位移相同.因此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对于滑动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故两个物体的对地位移并不相同,因此两个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

 例:质量为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某一速度沿木板表面从A点滑至B点,在木板上前进了L,而木板前进l,如图所示.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摩擦力对滑块、对木板做功各为多少?摩擦力做的总功为多少?

 审题指导 解答此题应把握以下两点:

 (1)两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2)求功时所用位移是指物体对水平面的位移.

 答案 -?mg(l+L) ?mgl -?mgL

 四、总功及其求解思路

 问题导思

 1.什么是总功?

 2.总功的求法有哪些思路?

 3.上述思路常适用于哪些情况?

 由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知,合力与分力做功也是可以等效替代的,因此计算总功的方法有两种:

 1.先求物体所受的合力,再根据公式W合=F合lcos ?求合力的功.

 2.先根据W=Flcos ?,求每个分力做的功W1、W2、W3、?、Wn,再根据W合=W1+W2+W3+?+Wn,求合力的功.即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力做功的代数和.

 误区警示

 方法(1):仅适用于几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上,且它们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

 方法(2):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管是几个力同时作用,还是作用时间有先后.

 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2 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0 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f=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cos 37?=0.8,sin 37?=0.6)

 审题指导 求解该题一般有如下两种思路:

 答案 7.6 J

 规律总结:灵活选择两种求合力功的方法

 1.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在某一方向受力平衡,或者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合力等于ma),先求合力再求功的方法更简捷.

 2.如果已知物体所受的力之中有的不做功,有的做功且方便求得该力的功(如重力功)时,选择W合=W1+W2+W3+?+Wn简单方便.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该过程中,斜面对物体做的功、各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分别是(  )

 A.-mglsin ?cos ?,0

 B.0,0

 C.0,mglsin ?cos ?

 D.-mglsin ?cos ?,mglsin ?cos ?

 答案 B

 五、变力功的求法

 例: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悬线的长为L,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设在摆球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Ff的大小不变,求摆球从A运动到竖直位置B时,重力mg、绳的拉力FT、空气阻力Ff各做了多少功?

 答案 mgL;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 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 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工具

 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 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 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反馈练习

 1.物体 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

 4.一个物体 受到的重力 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 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工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课后小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 :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质量?物体的一种特性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由物质组成,一个铁锤比一个小铁钉所含的铁物质要多 ,物理上?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某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

 2.质量通常用字母m 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t、 g 和 mg .

 3.1kg=1000g,1t=1000kg.

 4.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 kg ;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 t ;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 ;

 一张纪念邮票的质量约为50mg.

 小组讨论

 1.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2.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3.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4.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师点拨

 1.物理上的?质量?含义,与生活中所指的某某产品的?质量?优劣有区别.

 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只看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跟踪训练

 1.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冰的质量是 1 千克.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是 1 千克.

 2.?解放牌?载重汽车本身的质量是3.8t,合3800千克=3.8?106克;一粒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的质量一般约为200mg,合 0.2 克=2?10-4千克.

 3.一根硬棒,下列哪种情况下其质量发生了变化(A)

 A.用车床车光滑,并制成某零件

 B.在炉中加热至300℃

 C.将棒拉成细铁丝

 D.将铁棒带到宇宙飞船上

 4.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相比较(C)

 A.木块的体积较大,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B.铁块较重,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C.木块和铁块质量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

 D.无法比较其物质含量的多少

 5.试判断3?107mg所表示的质量可能是(B)

 C.一头大象 D.一杯水

 学习指导二:质量的测量?天平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9、110页,完成下列问题:

 1.买卖食物都要称量食物的质量,通常我们用哪些器材称量质量?

 实验室里我们通常用天平测质量,生活中常用杆秤、台秤测质量.

 2.观察托盘天平构造,认清天平各部分名称和配套砝码的质量及个数.

 1.底座 2.横梁 3.托盘 4.标尺

 5.平衡螺母 6.指针 7.分度盘 8.游码

 3.熟记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有称量);

 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小铁块)质量:

 一放: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

 二调: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三测: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 左盘,估计一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 大 后 小 向天平 右 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则需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四读:右盘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示数等于物体质量;

 五收:测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点拨

 1.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静态平衡)或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动态平衡)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要遵循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的原则.

 3.加砝码应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先大后小).

 4.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小砝码.

 5.读物体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先大后小),读游码示数应以游码左刻度线为准.

 跟踪训练

 1.一架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标尺的左端,下列措施中可以使横梁平衡的是(A)

 A.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B.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C.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D.以上措施都可以

 2.用已经调好了的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C)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3.下图小石块的质量读数为27.2g.

 4.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 小 (填?大?或?小?);若用一个已生锈的砝码去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则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 小 (填?大?或?小?).

 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 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 质量的单位

 (1) 国际单位:千克(kg)

 (2)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物理教案:密度

 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瓦尔斯力(van der Waals force)。是存在于中性分子或原子之间的一种弱碱性的电性吸引力。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一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

 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

 教学 设计方案

 教学 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 难点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1、分析图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2、填表

 vAlign=top width=145>

 分子间距离

 作用力vAlign=top width=84>

 小于

 平衡距离

 vAlign=top width=91>

 等于

 平衡距离

 vAlign=top width=83>

 大于

 平衡距离

 vAlign=top width=118>

 大于10倍

 平衡距离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 的数量级.

 3.知道分子间距离r< 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

 4.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 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

 5.知道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引力已很微弱,可忽略不计.

 6.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

 难点:对分子间的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组成物体的分子间虽有空隙,但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拉伸物体需要力,种.种事实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演示

 (1)压紧两表面洁净的铅块,使它们合在一起,下面的铅块不下落.

 (2)压缩一固体(如一铅块)很不容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的弹力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如:压紧的铅块结合在一起,它们不易被拉开)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注意

 压缩气体也需要力,不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作用,压缩气体时需要的力是用来反抗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壁(活塞)时对容器壁(活塞)产生的压力.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分子力).

 (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只与分子间距离(相对位置)有关,与分子的运动状态无关.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且斥力总比引力随r的增大衰减得快.

 (三)分子力与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可用课件展示)

 如下图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横轴上方的虚线表示分子间斥力随r的变化图线,横轴下方的虚线表示分子间引力随r的变化图线,实线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F(分子力)随r的变化图线.

 ?1.当r= 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平衡, ,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其中 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 .

 2.当r< 时, ,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斥力.

 3.当r> 时, ,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引力.

 4.当r>10 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认为分子力F为零(如气体分子间可认为作用力为零).

 (四)引起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原因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三

 7.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设计理念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2.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创设问题情境→作出设→实验→作出结论→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2、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3、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4、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过程与 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并类比思考的 学习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在科学技术,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现实的相关性。

 2、激发学生兴趣,扩宽学生视野,体验科学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斥力。

 2、分子力的引力、斥力和合力随间距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曲线及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建立宏观模型,启发思考,演示实验,讨论交流的思想方法。 教 具

 学 具

 多媒体课件,水,酒精,200ML量筒,烧杯,铅块,米粒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微小的分子是以怎样的形式结合成我们所看到的所看到的宏观的物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子间的作用力。

 运用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在拔河比赛中使用的绳子,虽然两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绳子却不容易断裂,比如我们压缩固体时,会发现比较困难,另外,这部分的知识还广泛的运用到了科学领域,特别是精密的光学仪器制造方面,所以大家要认真的学好这堂课。

 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并联系生活与科学技术,强调所学内容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

 一、分子之间有间隙

 建模:既然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我们知道,分子很小,不容易观察,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老师用米粒来代替分子,设这个物块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米粒组成的。

 设问引导:大家看,由于米粒有自身的形状和大小,米粒之间存在着间隙,那么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间隙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展示盛有100ml水的量筒,并让学生自己读数,再向烧杯中注入100ml酒精,让学生读数并通过闻味确定是酒精这种物质。将水与酒精混合,观察混合液体总体积。

 图(1) 分子之间有间隙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水和酒精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如果分子之间很紧密,没有间隙的话,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应该能得到200ML的混合液体。而实际结果小于200ML,证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建模:这就好比向米粒中掺入细沙,由于沙子很细小,会渗入到米粒的间隙中去,这样,我们得到的沙子和米粒的总体积就会小于原来二者的体积之和。

 联系实际:举出一些能够说明气体或者固体也存在间隙的例子。

  总结 :无论是固体,气体,还是液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着间隙。

 二、分子之间有引力

 建模并设问:我们继续用米粒模型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米粒很松散,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宏观物体是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的,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要使这些松散的米粒形成固定的形状,我可以怎么做呢?

 总结学生回答:学生想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米粒之间有粘粘的力的作用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形成固定的形状了。那么由此我们又可以猜想,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否也会存在着这种粘粘的或者说吸引的力的作用呢?

 讲解课本实验:课本上有一幅照片,这是将两个表面很平整的铅块用力压合到一起,然后再在挂上一个勾码拍下的照片。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对下面的铅块进行受力分析,可以知道,铅块收到自身的重力和砝码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都是向下的,如果铅块要能静止的话必须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实际上就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正是由于断面间的分子有引力的作用,下面的铅块才不会掉落下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分子之间的确存在着引力。

 三、分子间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设问: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是一面破碎的镜子,我们知道破镜是难以重圆的,那么我们既然可以用分子间的引力使两个铅块压合到一起,为什么我们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是破镜重圆呢?

 学生思考讨论: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8页的图7.3-2,自己寻找答案,在屏幕上老师给出了4点提示,大家可以根据提示寻找答案。

 1、图像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2、随着r变大,f如何改变?

 3、r增大到r’时,f大小怎样?

 4、破镜的断面是否平整?

 教师总结:图像描述的是分子间的引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到,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曲线离横轴越来越近,也就是说,引力越来越小,当分子间的引力减小到某个值的时候。分子间的引力就很小,可以忽略了,这个位置约是10-9次方米。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分子间的引力是一个短程力。这也就是破镜难以重圆的原因,由于镜子的质地比较坚硬,而且镜子的断面比较粗糙,我们很难使分子间的引力达到作用范围内,所以破镜难以重圆。而我们实验中使用的铅块,质地比较软,而且表面光滑,所以实验可以成功,但仍需要很大的外力压合。

 联系实际:虽然我破镜难以重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是破镜重圆了,大家看大屏幕,相机和棱镜都是比较精密的光学仪器,在制作这些光学仪器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两块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压合到一起,如果我们使用胶水的话会引入第三种物质,使得镜片的质量下降,这时我们就可以将玻璃表面磨平,然后均匀的施加一个很大的压力,这样,镜片就利用分子间的引力压合到一起,得到高质量的镜片了。

 四、分子之间有斥力

 设问:刚才我们学习了分子间的引力,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物质分子间都存在引力,那么为什么老师想把这些米粒压缩到一起仍然比较困难呢?

 总结: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用力压缩固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有斥力存在着。

 五、分子间引力,斥力及合力的大小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1)经过研究发现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

 (2)由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当r=r0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r0的数量级为10-10m,相当于r0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当r

 当r>r0时,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是斥力减小的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但它也随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小,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六、分子动理论

 前面三课时内学习的内容是对初中物理已学过的分子动理论的加深和扩展。总结起来,分子动理论内容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动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是解释、分析热现象的基本理论。

 建立物理模型,帮助学生将微观概念想象成宏观物质。

 学生自己读数,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单元测试

2.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大全

3. 高中物理选修3-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练习试卷

4.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设计

5. 2020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集锦

6.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大全

7.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8.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大全

9.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大全

10.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教案五篇

物理教案:密度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信息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物理教案:密度二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 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做好的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煳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的体积是不同的。把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是掺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 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 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平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 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 (2)2.7 g/cm3 = ㎏/m3

 判断:

 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 )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 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 B煤油 C酱油 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 ,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密度的单位有: 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   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 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 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 kg/m3,这种金属是 。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 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 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 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 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 密度(kg/m3)煤油 0.8×103;水 1.0×103;铝 2.7×103;铜 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 )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    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

 A.铜球最大 B.铝球最大 C.铁球最大 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物理教案:密度三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平,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

#教案#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 为大家准备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教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4—2光的反射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4—3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4—4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

 (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

 (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

 (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4—5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弹力》教案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作为本章的第3节内容,与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第2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起,从感应电流的角度来认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为后面深入地从感应电动势来认识电磁感应现象打下了基础。

 楞次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涉及的因素多(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流方向等)关系复杂;二是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因此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成为本章教学难点。课程标准要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学习本课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 总结 规律,培养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究楞次定律后,通过应用楞次定律进行有关判断,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顺利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细化过程:

 课程内容标准: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楞次定律。

 第一步:分解内容标准,寻找关键词。

 行为条件 + 行为动词 + 核心名词

 通过实验探究 理解 楞次定律

 第二步:分解关键词,构建概念图。

 内容 概念体系 知识地位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内容、含义 重要 感应电流的方向 非常重要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确定行为条件,确定行为程度。

 内容 概念体系 特征 行为

 动词 确定行为

 条件 行为

 程度 学生

  经验 ?

?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内容 具体 说出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准确 无前备经验 “阻碍变化”的含义 抽象 阐述 分析实验数据 准确 无前备经验 感应电流的方向 具体 判断 运用楞次定律 熟练 无前备经验

 综合上述思考,得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准确说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分析实验数据,准确阐述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变化”的含义。

 (3)熟练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体验楞次定律实验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论证,概括及表述的能力。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2)学会欣赏楞次定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

 对楞次定律“阻碍变化”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场、磁场基础知识;已经知道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以及右手螺旋定则;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心理基础与可能产生的思维阻碍:?

 “楞次定律”其理论的抽象性和知识的复杂性比前面知识高了一个层次.前面学习的“电场”和“磁场”只局限于从“静态场”方面考虑,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由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学生要难理解得多。?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两者都处于同一个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它们形成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在讲授时,如果不明确指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势必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的 抽象思维 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能够理解“楞次定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物理观念上要有所更新。

 教法和学法

 1.教法:秉承“科学探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利用“中介”研究和表述问题的方法、比较总结法等教学方式,运用观察、引导、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展开教学。

 2.学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

 教学器材

 1.教师实验:铝管两根(1米)、小圆柱形磁铁和木块、条形磁铁、电池、灵敏电流计、线圈、楞次定律演示仪等。

 2.学生实验:灵敏电流计、线圈、条形磁铁、电池、导线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引入 演示实验:

 1、永磁铁靠近、远离楞次定律演示仪的铝圆环。

 2、小圆柱形磁铁和木块分别通过两根相同铝管。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导入新课。 观看实验现象,思考。带着好奇心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

 提问 1、提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演示上节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 1 GB3 ① 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左右偏转又能说明什么?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二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教学过程

 引入:铝环在通电的线圈上方漂浮。

 一、复习提问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二、实验设想: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我们可以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的关系。

 1.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1)选旧干电池用试触的方法查明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明确:对电流表而言,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哪边偏转.

 (2)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

 实线箭头表示原磁场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分析:

 (甲)图:当把条形磁铁N极插入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

 (乙)图:当把条形磁铁N极拔出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

 (丙)图:当把条形磁铁S极插入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

 (丁)图:当条形磁铁S极拔出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

 在两种情况中,感应电流的磁场都阻碍了原磁通量的变化.

 学生填写下表:

 图号 动作 原磁场B0的方向 原磁通量的变化 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磁场B’的方向 B0与B’方向的关系 甲 插入N极 乙 插入S极 丙 拔出N极 丁 拔出S极 2、实验结论: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一定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一定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减少.(让学生上讲台表述自己的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得出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三

 一、分析教材

 电磁感应这一章内容在选修3-2里面是最重要的一章,而第三节《楞次定律》更是重中之重,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二、分析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学生由于基础不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同,在接受“楞次定律“时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教学就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进程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用多样话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突破障碍,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2.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3.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四、教学重点

 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五、教学难点:

 1.从静到动的一个飞跃

 “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并且“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要困难一些。

 2.?内容、关系的复杂性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它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如果不明确指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势必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

 六、教材课型实验探究课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磁炉、楞次定律演示仪、试验单

 八、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引题

 师: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在其周围激发磁场。请同学判断以下三种电流的磁场。(课件演示问题、提问学生)

 生:判断回答,用安培定则判断

 师: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法拉第发现了磁场可以使导线中何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我们先看演示实验。

 师(演示实验):条形磁铁穿过竖直方向的闭合线圈,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来回摆动。

 问:我们回顾一下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生:当闭合线圈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中就有感应电流。

 师: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磁场之间有一个相互作用,我们通过几个有趣实例来看看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有什么样的现象。

 ?2.实验演示

 (1)电磁炉通电时,闭合的锡箔纸圈跳起。?

 ?提问:大家观察到了锡纸跳起,是什么原因呢?

 生:锡纸圈中有感应电流造成的

 (2)楞次定律演示仪演示实验过程:

 ?①先介绍装置结构

 ?②演示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磁铁在穿过闭合回路时铝环运动了,而穿过不闭合的铝环时铝环没动?

 生:闭合的铝环中有感应电流,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问:从上面两个实验中,大家观察到了奇特的相互作用,要想掌握利用这种相互作用为我们服务,我们必须要知道电磁感应中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3、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过程

 (1)教师主导,设计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案

 师:我们要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我们要把上节课中的演示实验再搬回来。

 ①?介绍实验装置,线圈的绕向,电流进入时灵敏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②方案中有四种相对运动情况。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实验数据集表格,做实验填表格。

 (2).实验过程,集数据。

 请一组2名同学上讲台实验,一个同学演示实验,另一个同学完成小黑板上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的方向。

 (3)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

 师:大家观察比较四种情况下的到的实验数据,我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请同学回答。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1. 高中物理的电磁感应现象与楞次定律

2.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原则

3. 2020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5篇

4. 2020年高三下学期物理教学精选

5. 教学经验交流会标题

6.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知识点

7. 高中物理选修32楞次定律知识点归纳

8.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课后反思

9.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3篇

10. 教学经验总结材料

物理教案

#高一# 导语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但青春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友情。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那么一声简短的问候、一句轻轻的谅解、一份淡淡的惦记,就足矣。当我们在毕业季痛哭流涕地说出再见之后,请不要让再见成了再也不见。这篇《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弹力》教案》是 高一频道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平面与平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习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1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2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

 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

 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③记录水和砂子开始时的温度;

 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3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