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习文档 学习文档
范文程为什么主动投靠女真_范文程为什么不入贰臣传
tamoadmin 2024-08-16 人已围观
简介1.洪承畴被招降,真的是中了美人计吗?2.谁帮我介绍范文程和洪承畴两个人?3.大明重臣洪承畴降清是庄妃色诱吗?4.洪承畴从不降到投降,庄妃在其中做了什么?5.洪承畴为什么要叛大明``他可掌握明朝最大的兵权啊`只有知人才能识人,只有识人才能用人。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往往是收拢人心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只有收拢人心,才能用人。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朋友之交,应是宁缺勿滥。至于对手之交,更应知彼知己。
1.洪承畴被招降,真的是中了美人计吗?
2.谁帮我介绍范文程和洪承畴两个人?
3.大明重臣洪承畴降清是庄妃色诱吗?
4.洪承畴从不降到投降,庄妃在其中做了什么?
5.洪承畴为什么要叛大明``他可掌握明朝最大的兵权啊`
只有知人才能识人,只有识人才能用人。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往往是收拢人心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只有收拢人心,才能用人。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朋友之交,应是宁缺勿滥。至于对手之交,更应知彼知己。
试看雄才大略的清世宗皇太极是怎样收拢汉族人材的。
明朝著名的将领洪承畴与清兵作战,兵败被俘。皇太极打算留下洪承畴为己效力,便派范文程去劝洪承畴投降。洪承畴当时正在跺脚大骂,范文程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内容涉及古今之事。
房梁上的尘土偶然落下,沾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他用手掸去了灰尘。范文胜回去将此情告诉了皇太极,他说:“洪承畴肯定不会求死,连衣服尚且那么珍惜,更何况他的性命呢?”
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解下了自己身穿的貂皮大衣给洪承畴穿上说:“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而视许久,叹息道:“这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请求接受他投降。皇太极非常高兴,当天赏赐不计其数,而且还设置酒宴,摆上戏台,将领们有的对此很不高兴,说:“皇上待洪承畴也太好了!”皇太极劝他们说:“我们这些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是为了什么呢?”
将领们答道:“那谁不知,是为了入主中原!”皇太极听后笑道:“这就譬如行路,我们都是盲人,如今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向导。我怎能不高兴呢?”
皇太极此论可谓高明之极矣!范文程是汉族的大学者,是一位极有见识之人,洪承畴更是明朝的大官,总督蓟辽军略,学识也有过人之处。这两人为清关,尤其在制订统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满清若无像范文程这样的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帮助制订策略,用皇太极的话说,就是“领路人”,想长期立足中原,是很难想象的。
能够知人,对于治理好朝政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宋真宗时期的王旦是个很有知人之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实际上成了皇帝的顾问。《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可谓是古往今来战争经验的精萃总结。
“知彼”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对对方的将帅、士气、作战能力、所处形势等所有方面的综合了解。如果说“知彼”难的话,“知己”就更难,所谓“当局者迷”,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如果真正能做到对敌我双方有深入正确的了解和评价,那就无往而不胜。
但在“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彼方主帅的性格、谋略、为人、心态、志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如果吃透了对方将帅,那就掌握了主动权。哪怕己方不如对方,只要能把握住对方,也不致于大败,这就是所谓的“惹不起,躲得起”。
“管鲍之交”,历来被传为佳话,几乎尽人皆知。说的是管仲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牙深知他是个贤能之人,对于管仲的“贪”和“畏”,鲍叔牙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知道管仲是出于赡养父母才这样做的。后来,鲍叔牙又极力劝谏桓公让管仲当国相,终于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所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场相知,管仲才成为一代先贤,鲍叔牙也名垂千古。
如果没有知人之明,那就会危险四伏,就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越是高层就越是如此。俗话说的好,“无情最是帝王家”。正所谓“高处不胜寒”。楚成王立嗣的事很有意思,他无知人之明,又不听臣下的意见,所以有缢死之难,而商臣的老师却十分了解他的学生,促成了弑父之乱。
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王起初打算立商臣做太子,特地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您的年纪还不大,而且又有许多内宠。如果立了商臣做太子,以后再加以废黜,就会产生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纪小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故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不能立他做太子。”楚王没有听从子上的意见,仍旧立了商臣做太子。不久以后,又想立公子职做太子而废黜商臣。
商臣听到了这个消息,但还没有弄清楚,于是请教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个消息的真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姑姑而故意装作不尊敬她。”商臣听从了潘崇的建议,并故意侮辱她,他的姑姑发怒说:“啊!你这个贱东西!无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职做太子了。”
商臣告诉潘崇说:“君王要废黜我是确实的了。”潘崇说:“你能侍奉公子职吗?”商臣回答说:“不能。”潘崇又问道:“你能逃亡出国吗?”商臣回答说:“不能。”潘崇接着问他:“你能够办大事吗?”商臣回答说:“能。”
冬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等围攻成王。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没有答应成王的请求。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而死,谥号为“灵”,但成王死不闭目,谥为“成”,才闭上了眼睛。
楚穆王即位后,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产赐给潘崇,让他做太师,并且封他为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潘崇对商臣真是了如指掌,在他的直接策划下,使商臣登上了楚王的宝座。实际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即使有知人之明,在很多情况下又是无能为力的。有一种政治预测,不是为某一具体的事物考虑,而是高瞻远瞩,为未来做好准备。也许,这种准备一时还看不出效果,甚至会有负面反应,但对将来,却意义重大。
据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用政治来解释战争:那么,如果要用战争来解释政治呢?政治就是战争的和平形式。原来,政治与战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政治是和平时期的战争,而战争则是流血的政治。把政治的某些方面划人兵家,是有其内在的根据的。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政治预言家。
这些人,好像能上知一千年,下知五百年似的,实际上,他们也是平凡普通的,只不过善于根据社会形势、人事去分析得失成败以及各种力量的对比发展罢了。所以,高瞻远瞩就成了统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中国在政治预测方面的智慧是相当发达的。但这种预测又无一定之规,总是根据具体的世事变化而变化。总起来看,不外乎从社会发展、形势变迁、人事转化三个方面人手。
在《三国志》中有一篇著名的“隆中对”,是诸葛亮在隆中回答刘备有关天下大势的咨询的。在这席冠绝千古的谈话中,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而其后的形势也正是根据他的预测发展的,诸葛亮可谓是一位“国际形势预言家”了。但细看这篇“隆中对”,就可看出,诸葛亮并无什么特异之术,他绝非靠能掐会算来预测出天下大势,而是完全依据于对现实形势、人事的准确全面的了解和细致周密的分析而做出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旦出了隆中,就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靠了他的努力,刘备才得以与曹操、孙权抗衡而三分天下。看来,要想做一个政治预测家,不能以隔岸观火的悠闲态度来对待世事,有时还需要积极地参与和投入,才能实现自己的预测。在这个意义上讲,那就不仅是政治预言家,还是政治活动家了。
皇太极为努尔哈赤第八子,深有谋略。称帝后,他实行了一系列加深封建化的措施,为推翻明朝和建立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其中,皇太极礼贤下士,善于利用汉族知识分子,是其成功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其后的乾隆帝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人编写《贰臣传》,将投降清朝的汉族大官一百二十五人列出,不入国史,其中就有洪承畴。如此看来,即使别人再礼贤下士,也不能大节有亏。
对于政治和战争来讲,知人善任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时为先;预知成败,功业可立。这是成功乃至成为帝王的必要条件。
所谓知人,就是善于了解人,有识人之明;所谓知时,就是善于洞察世事,能够掌握做出决断的条件;所谓知成败,就是能够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对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做出预测,并同时为取得最好的结果而积极准备。
洪承畴被招降,真的是中了美人计吗?
清史稿说:“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泉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他是崇祯皇帝极为宠信的明朝重臣。其一生所受朱家王朝恩泽,深之似海。这一点,他自己也从不讳避。洪承畴曾撰过一副对联,挂在自家中堂之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洪承畴出仕之道,相当艰辛。他虽说出身望族,但其曾祖父辈时,家道已中落。待到洪承畴出生之时,已是家境贫寒了。他11岁时不得已而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干,也曾走街串巷叫卖。不过,洪承畴自幼聪慧,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其族亲洪启胤所办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有抱负,便免费收洪承畴为徒。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甚得赏识。其老师洪启胤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还有一次,他与洪启胤先生对对联,以砚台做答:“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透出其欲作清廉有为之人的远大抱负。万历43年(1615),洪承畴参加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赐进士。洪承畴出仕之后,一直在江西、浙江和陕西等地为官,均为小官耳。
洪承畴之发迹,当自崇祯一朝。明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造反。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先后起义。洪承畴在镇压农民义军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其政治与军事才华。他从参政、巡抚,一直做到了陕西三边总督,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洪承畴最大功劳,就是俘杀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一时间,洪承畴名声大噪。他的军队亦为称为“洪军”。自此,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甚为赏识、且屡有嘉奖。崇祯11年(1638年)9月,皇太极攻占义州,围攻锦州,关外军情甚急。清史稿称:“庄烈帝(崇祯)徵承畴入卫。明年春,移承畴总督蓟、辽军务”。崇祯12年(1639年)春,崇祯不得已,下令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统领关外军务。在崇祯看来,此时满清之威胁,已大大超过农民起义军了。因此,他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希望洪承畴当之大任,挽大明于既倒。
然而,洪承畴却辜负了朱由检的“似海君恩”。松山兵败,洪承畴被俘。同时被俘之人,还有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清史有载:“获承畴、民仰、变蛟、廷臣及诸将吏,降残卒三千有奇。”然而,皇太极却下令“杀民仰、变蛟、廷臣”,独独要求将洪承畴递解送往盛京。皇太极的用意是清楚的:“上欲收承畴为用”。起初,洪承畴亦临死不惧,似乎决心以死谢恩,曾经“延颈承刃”,始终不屈。不过,也有学者称,洪承畴之举,完全是一种求生之智慧,借以抬高自己的筹码。此说对否,不得而知。于是,便发生了皇太极招降洪承畴的故事。清宫戏中,多有提及,亦有演绎。比如,听闻洪承畴好色,便发十数美女陪之。比如,令庄妃亲近洪承畴,亲喂人参汤等等。
最出名的故事,就是范文程招降洪承畴了。清史稿记载:皇太极“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范文程劝降,洪承畴咆哮谩骂回之。范文程毕竟是智慧之人,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只谈古论今。谈话之间,梁上落下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是不想死的。他对自己的衣服如此爱惜,何况他的生命呢?第二天,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此时的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随即叩头投降了。皇太极大喜。他说:“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此导者,就是向导,满清进军中原的向导。
此时此刻,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在做什么呢?朱由检自以为,洪承畴此番必死。他根本不会想到,洪承畴也会变节的。清史记载:“庄烈帝初闻承畴死,予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与邱民仰并列。庄烈帝将亲临奠,俄闻承畴降,乃止。”崇祯皇帝下令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 “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同时祭悼的,还有被杀的巡抚邱民仰。然而,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崇祯震谔不已。洪承畴的德行操守,在崇祯一朝是颇有名声的。洪承畴最忠义,也是普遍的评价。如此忠义之人,怎么会变节呢?以崇祯之心胸,自然是最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因此,这个祭悼仪式就草草收场了。“遂御祭始罢”。不过,这件事,朝廷并没有张扬。多年之后,当满清入主北京之时,老百姓才知道,这个“忠义之人”洪承畴居然还活着。错谔之者甚众。
有一件事,至今仍有争议。洪承畴降清之后,尽管皇太极待之甚厚,但他一直没有出来做官。这是为什么?清史有载:“承畴既降,隶镶黄旗汉军,太宗遇之厚。然终太宗世,未尝命以官。”同情洪承畴的人说,这是洪承畴依旧看中其品行。只要明未亡,崇祯仍在,他就不做官。似乎证明此人还有所谓的气节。但事实是,满清对洪承畴这样的降臣,仍然是有警惕的。不放心,才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他看重的,仅仅是洪承畴的计策,以及对明朝的政治军事的熟知程度,而不是去委以实权,让其独挡一面。若说其觉得有愧于崇祯皇帝,也是不实之词。摄政王多尔衮进京之时,洪承畴已是鞍前马后、积极有为了。崇祯走投无路,去煤山上吊之时,洪承畴在干什么?他正在协助多尔衮指挥千军万马围困北京,相煎何急啊。其有愧意乎?实不可能的。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朝廷对洪承畴的警惕才稍稍放松。清代史家赵翼评价洪承畴说:“(洪)出经略江南诸省,逋寇以次削平,后再出经略楚、粤、滇、黔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直到此时,他才独挡一面,屡建功勋了。然而可悲的是,满清的主子,对洪承畴仍有戒心。他接替多铎任职南京之时,就经历了告密,几乎断送了他的前途。一次是南明鲁王部下的诱降信,另一次是僧人函可,后者不过是查出了几本随身携带的反清复明的书稿而已。幸亏多尔衮仍要用洪承畴,才没有多加追究。 洪承畴对满清开国居功至伟,但一直没有受到封赏。直到顺治18年(1661年)正月,顺治死,康熙嗣位。洪承畴“疏乞休致业”,朝廷几经争论,康熙才授以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袭位,应付了事。
还有一件事,也是洪承畴万万想不到的。乾隆皇帝于清乾隆41年十二月初三下诏,命国史馆编纂《明季贰臣传》。他说:明清之际,洪承畴等明末诸臣望风归附,满清考虑到“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生,腼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显然,他对降清的“胜国臣僚”表示出了一种蔑视。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从忠君思想着眼,这些人实在“大节有亏”。乾隆还说:“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于是,洪承畴被打入了《贰臣传》。虽说是甲等,也是瑕瑜可知了。洪承畴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慨?!
洪承畴的负恩变节,其亲朋友好友皆引为耻。其间故事甚多。不说。只述一件小事,很有意思。洪承畴清廷为官之后,有一次在阴历“谷雨”与友人对弈。其间丫鬟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张口吟出一联:“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这位友人续了一个下联,韵含深意:“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后来,也有人将洪承畴那副著名的对联各加了一个字,拧翻了诗意。深有讽刺之意。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康熙4年(1665年),洪承畴病死,卒年73岁。洪承畴被葬于今北京市海淀区的车道沟。然而,这个墓地早已被破坏殆尽。据说,现只存有一对石狮子也。洪承畴如此绝顶聪明之人,亦不过如此下场。呜呼。
谁帮我介绍范文程和洪承畴两个人?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为了警示后人永远忠于大清,防止他们在危急时刻倒戈,特令人修了一本《贰臣传》。这本书统计了120多个“弃明投清”的明朝大臣。除了收录一些主动倒戈,在投降后毫无建树的官员外,甚至连洪承畴这类费尽心思收复,之后还建功立业的重臣,都没有放过。就洪承畴的投降这件事来说,皇太极当时确实是费了一番心思。甚至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版本里,皇太极连自己的心爱的庄妃都给搭了进去。
那么,洪承畴投降,到底和庄妃有没有关系呢?1639年,清军两路南下,京城开始遭受到威胁。为了消除北方的隐患,明廷赶忙将西线主帅洪承畴调了过来,任命他为蓟辽总督。本来在洪承畴的努力下,张献忠、李自成等人遭到重大打击,农民起义已经陷入了一波低潮。但洪承畴离开后,农民起义军又开始死灰复燃。而洪承畴本人也被强悍的清军硬生生耗在了战场上,动弹不得。
1941年,洪承畴统领八路总兵,率领十三万精锐与清军展开交战,一步步向锦州推进。但在明廷急切的催促下,明军队伍最终功亏一篑。此战之后,明军完全陷入了被动。第二年,松山城遭到清军围困,城中几乎弹尽粮绝。松山副将以儿子作为人质,主动向清军约降。清军随即顺利破城。而明军主将洪承畴,也遭到了清军俘虏。
皇太极看重洪承畴的才能,开始尝试着将他劝降。不过尽管成为阶下囚,但此时的洪承畴,还是颇有骨气的。任凭清军怎么派人来劝说,洪承畴始终不为所动。甚至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洪承畴还进行过几天的绝食。一旦有人来劝降,洪承畴便开始破口大骂。由于他蓬头垢面,披头散发,再加上表情极为狰狞,劝降之人每次出来都仿佛遭遇恶鬼,不再愿意与他接触。
眼看利诱不好使,皇太极便派出了曾经与他同朝为官的范文程前去劝降。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在明廷中还算颇有几分脸面。在皇太极看来,洪承畴不投降,是因为身上的英雄气节,拉不下脸来对敌人投降。而面对曾同朝为官的范文程,洪承畴也许就会倾诉衷肠。说白了,范文程就是皇太极给洪承畴的一个台阶。不曾想,范文程在抵达牢房后,洪承畴像疯红了眼,把范文程的祖祖辈辈都骂了个干净,说他枉为名臣之后。
范文程急需要在皇太极那里挣表现,他竟生生地忍住了洪承畴的谩骂。等洪承畴骂够之后,范文程开始慢慢同他套近乎,从天文地理一直扯到了古今中外。洪承畴见范文程不提归降之事,也不再谩骂,开始与范文程交谈起来。这个时候,房梁上一片灰尘落了下来,掉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当即将灰尘掸开,继续同范文程说话。
范文程回去之后禀告皇太极说:“洪承畴对自身破烂的衣服都如此爱惜,怎么会舍得死呢?”就这样,皇太极洞察了洪承畴的心意,并开始以国士之礼相待。在大雪天里,皇太极脱下自己的貂裘,亲自给洪承畴穿上。这让洪承畴颇为感动,最终才选择了投降。以上这个洪承畴的投降过程,出自于《清史稿·洪承畴传》,可信度较高。
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版本中,洪承畴投降,则是因为庄妃的魅力。皇太极的庄妃,正是后来一手培养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孝庄太后。这个版本是说,洪承畴当时正在绝食中,已经铁了心要求死。皇太极束手无策时,庄妃毛遂自荐,主动要去劝降洪承畴。庄妃见到洪承畴后,连问他说:“洪将军若走了,你家中的老母亲谁来照顾?
你家中的美妾娇妻,难道只能独守空房吗?”洪承畴听后一阵黯然,但依然不发一语。庄妃此时拿出一个酒壶,取出酒杯倒满,继续说道:“既然洪将军决心要死,请饮下这杯送行酒吧。”洪承畴沉默良久,终于还是接过酒杯,把杯中酒一饮而尽。然而,这杯中的烈酒,却竟然是人参汤。正当洪承畴呆住时,庄妃动情地说:“洪将军数日未进食,多饮几杯补补身子吧。”
洪承畴被庄妃的温柔融化,此事之后,他很快选择了投降。这段在民间流传广泛的故事,看似有板有眼,实则非常荒谬。若洪承畴真的因为女人而投降,皇太极断然不会高看他。并且庄妃是蒙古人,又不通汉语,两人又如何进行交流?这则故事,更有可能是因为汉人百姓不屑于洪承畴投降的汉奸行为,故意编出来抹黑他的。(
参考资料:
大明重臣洪承畴降清是庄妃色诱吗?
居清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四朝元老,文臣之首,三朝白诏红诏起草者,顺治制紫光阁定满清第一功臣。 范二十三岁投努尔哈赤,曾经单身一个取降抚顺城,得十万人口,获财物无数,其事迹强于清初周培公。 萨尔浒一战守赫图阿拉,确保满清根本。其天下大勇也。 范献计努尔哈赤满清第一计“以汉攻汉”是满清取天下之根本,可谓一代名相,远胜于姜子牙,诸葛亮,王猛,比历朝开国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促成天下一统的第一功臣。 范献计皇太极经喜峰口千里奔袭北京城,在军事上创下不世之功。 范设反间计取袁崇焕,取敌方军事首领。 范力陈多尔衮入取北京,定鼎天下,从根本上确保满清一统中华。洪承畴天启六年进士,学问高深,从小家贫,于街头卖豆腐,为官清廉尽职,不惧艰险,三十岁入陕西为官,开始军事生涯,打造出明末闻名天下的:“洪军”。是明末第一战略大师,屡屡创造军事奇迹,多闪击溃高迎祥李自成百万大军。崇祉敬为第一人,在朝中为百官敬重,最大特点在于,军饷拿得少,战打得多,穷追不舍,不辞辛劳,亲临战阵。其战略战术不亚于中国历代名帅。 洪承畴后官到武英殿大学士,领太子太傅,兼七省经略,平定江南,文治武功,才华出众。
洪承畴从不降到投降,庄妃在其中做了什么?
据说,还在松山城中时,就曾经有人劝说洪承畴投降,被他坚决拒绝。因叛将献城而被俘后,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但他虽是大明的重臣,最终降清,且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已是不争的事实。求死和求降的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呢?在劝降洪承畴的多个版本中,庄妃色诱最为桃色,究竟有几分可信度呢?洪承畴与庄妃(资料拼凑图)松山兵败,洪承畴被押解到盛京后,关在皇宫内的三官庙里。他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每天披头散发,光着脚,不吃不喝,对皇太极骂不绝口。皇太极不仅不生气,还动员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前去劝降,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畴以往在明朝的同事们,让他们现身说法。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范文程。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会死,这种时候,他连衣服尚且爱惜,何况生命呢。”当夜,皇太极的妃子庄妃娘娘出场了。她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见洪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庄妃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美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洪承畴只觉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胡天胡地起来。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至于堂堂大清的皇妃怎么能随便委身他人?这个听来荒唐的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和历史上满蒙部族在对待关系上的观念、风俗不无关系。在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笔者以为,关于这个传说,来自于野史,可信有多大不好说,这种桃色,即便真有其事,对于已经入主中原的满人来说,能写在正史上吗?再说,特别喜欢搞“文字狱”满清面前,谁有胆量造这种谣呢?另一劝降传说。据说洪承畴被俘后,绝食九日,只求速死。皇太极见劝降无效,又爱惜他是一个人才,就将他放了。但在洪承畴入关途中,遇见了一个家中的仆人,这位仆人告诉他:现在明朝上下都以为他已在松山会战中战死,如果他活着回去,而“所统三军俱没,地方俱失”,朝廷定会问罪,到时死的就不是他一个人了,他的妻子儿女都将受到牵连。洪承畴进退两难,犹豫再三,决定返回盛京,归降皇太极。有人说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最高,但在我看来,最不靠谱的就是这个传说。以洪承畴的精明难道还不知道他原来的主子崇祯吗?他难道不知道回去后,决无好果子吃吗?再说,像洪承畴这样的人才,作为政治家的皇太极,不可不考虑“放虎归山”的后果,他宁愿将洪承畴杀死,也不会将其释放为他人所用。不错,洪承畴本是经过心理挣扎才投降清朝的。他是明朝能臣,位高权重,口碑也不错,既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爱戴。他儒学根底深厚,自然知道纲常,重视个人名节。被俘之初,他不发一言,对来劝降的人闭目不见,只求速死。那么洪承畴求死和求降的转变是怎么完成的呢?首先,洪承畴并没有必死之心,这一点范文程已经观察到了。洪对人世有深深的留恋。从小,洪承畴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从政后事业心很重。他办事务实狠辣,涉猎广阔。被俘时,洪承畴50岁,身体还很好,能力卓越,政治经验丰富,正处于迎接事业新辉煌的关键时刻。原本想着大干一场,突然成了阶下囚,洪承畴不甘心。其次,皇太极很赞同范文程对洪承畴的判断,希望招降为己所用。良禽择木而栖。崇祯和皇太极相比,崇祯乖戾多动、政无定法、吝啬多疑,政治上极不成熟;皇太极则稳重厚道,文韬武略远在崇祯之上,他统率的清王朝朝气蓬勃,正处于茁壮成长时期。回想崇祯皇帝治下明朝臣子的遭遇(比如袁崇焕、孙传庭),再看看皇太极治下清朝百官的状态和前途,洪承畴的心理天平开始朝皇太极和清王朝一边倾斜了。其三,就算庄妃色诱劝降有猜度的色彩,皇太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是真。《清史稿》载:皇太极亲自来到三官庙看望洪承畴,并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亲切地说:“先生不会感到冷吧?”洪承畴望着皇太极许久,终于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是真命天子啊! ”归降了清朝。后来,当得知那天夜里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时,洪承畴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象根本没有发生此事一般。洪承畴越发感激,死心踏地为清效劳。明末读书人热衷党争,党同伐异之风一直持续到南明也没有停止。洪承畴相比那些空谈纲常实则误国祸民的读书人,孰高孰低不用我多说。如公正地评判,相信大多数人会原谅洪承畴们的背叛,因为他们所背叛的朝廷,已经失去了天道和民心。两年后,清军大举入关。在平定中原、江南和西南地区的进程中,洪承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证出皇太极宽广的心胸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可惜,人们习惯于用“忠与奸”、“好与坏”的两极化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简单化的评价标准让洪承畴的最后岁月都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不仅如此,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他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都无任何实权,备受冷落,不得不奏请退休。他牺牲名节、效力二十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乾隆帝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贰臣传》,但因其功大,列于贰臣甲等。可见,新朝对于旧朝官员来说,在好也好到哪里去!作者:闹市一博
洪承畴为什么要叛大明``他可掌握明朝最大的兵权啊`
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军与明军在关外展开了松锦大战,结果清军击溃了明朝的军队,明军将领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洪承畴从开始宁死不降到突然投降,给当时的时局造成很大的震动,对其投降的原因也有很多说法,其中最八卦的就是庄妃诱降说。
洪承畴
对于洪承畴投降的原因,较为正解的解释应该是《清史稿》卷273《洪承畴传》所载:上自临视,解其御貂裘衣之:“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之,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磕头请降。大意是皇太极亲自去大牢里看望洪承畴,并把自己的裘皮大衣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深受感动然后投降了清王朝。虽然这种说法也不能说就是百分之百正确,但可以肯定一点,皇太极在争取洪投降和汉地主阶级中有影响力人物归顺于清朝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皇太极
另外一种说法,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洪承畴降清的版本,是说皇太极派他年青美貌的妃子庄妃去服侍洪承畴,并反复喻以利害,好言相劝,甚至以身劝降。这种民间传说缺乏事实依据,多半是因为洪承畴叛明降清后,许多人感到义愤,编出这样的段子来贬低洪承畴的品性。设皇太极真的对洪承畴用了美人计,非要派自己的妃子去吗?更何况庄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后来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汉马功劳的孝庄太后。
庄妃
其实作为蓟辽总督,洪承畴心里十分清楚被俘后自己的命运,指望明王朝来救他已不可能。身后的国家已被农民起义军打的摇摇欲坠。依靠谁呢?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自己还不想死,归降是他唯一的出路。
大中小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洪承畴的才干从来无人怀疑。他不但军事才能极高,政治才能也相当突出。满清的进驻中原、稳定江山和洪承畴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但出众的才华显然并不能说明他的人品;尤其对于一个才华出众的人,注定了要在历史的舞台上不甘平庸、不甘寂寞。这样的人,自然也相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与才干,说白了就是怕死。 洪承畴任陕西三边总督时,农民军大败,高迎祥被俘,李自成十八骑被追得躲入商洛山中。也许是因为洪承畴作为总督在军队中的声望增长得太快,从而引起了朝廷的恐惧,洪承畴受到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弹劾。于是洪承畴被贬。但就在这个时候,满清皇太极想坐收农民军与明军鱼蚌相争的渔翁之利,乘机南下入侵。于是崇祯皇帝重新召用洪承畴,任总督蓟、辽军务,负责主持直隶东北及辽东一线抵御清军之防务,“凡八总兵,兵十三万,马四万,咸隶承畴”。 这时候的洪承畴大权在握,可惜他并没有大展才华的机会,确切地说,他疲于南征北战,根本没有功夫来实施他高明的战略。何况即便他才干再高,明朝到了这个时候,病入膏肓,无论是洪承畴,还是崇祯,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明朝基本用的是防御战术,这才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但长城有它自身的弱点,长城本身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战略思维产物,因为防线过与漫长,消极的防守总是难以阻挡清军突然袭击。所以袁崇焕能够以几千士兵防守住满清十万大军,但在是野战的时候,明朝优势兵力却难以击败清兵。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昇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昇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 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极发大兵围攻祖大寿镇守的锦州,势在必克。清兵逼城列营围困,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崇祯派遣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统兵十三万,马四万匹,由蓟州东指,到宁远集结,所带粮草,足够大军吃用一年。 洪承畴老成谨慎,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促战,同时又有崇祯密旨,敕刻期进兵。因为大军中有太监监军,洪承畴迫不得已,只得进师松山。陈新甲还不许洪承畴集中大军同时北进,坚持将部队一分为四。 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赴援,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了明军粮道。洪承畴到达松山后,因军中缺粮,诸将各怀去志,不待军令,争相率军逃奔,返回宁远就食。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人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三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无计其数。从松山到乳峰山沿海一线,明军尸首“多如雁鹜”。最后,总督洪承畴等人被围困于松山,士卒不过万余,饷援皆绝。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城破之时,洪承畴本想横剑自刎以谢朝庭,可是剑刚拔出来,突然又想到得给自己留个全尸,于是选择了上吊自杀;这一犹豫,头还没来得及套进绳索,清兵已经冲了进来,于是洪承畴被俘,解送盛京。 其实当时洪承畴内心当中,根本就不想死,但不死如何对得起朝庭,对得起崇祯皇帝?他只是需要能够下台的台阶而已。洪承畴装模作样自杀的时候,心中也许正盼望着清兵早点冲进来阻止他。 皇太极派范文程来劝降,范文程把什么时务不时务、俊杰不俊杰之类的话唠叨了好几遍,该说的都说了。洪承畴只是一言不发,象死人一般。不久,锦州粮尽援绝,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 洪承畴始终没有见到正主儿出现,心中不免沮丧,于是开始在狱中绝食。范文程用祖大寿投降的例子来劝说洪承畴。洪承畴自认为身份地位官阶远比祖大寿要高,听范文程居然拿他跟祖大寿比,已经有些恼怒,跳起脚来想骂范文程,刚好梁柱上的灰尘落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也顾不上骂人了,连忙用手拂去灰尘。范文程见了喜形于色,赶紧跑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会死,他连衣服都这样爱惜,更何况他自己的生命呢?” 聪明的皇太极终于猜到洪承畴可能是需要一个能下得了台的台阶,而且必须是满清的皇帝给的台阶。皇太极便亲自到狱中看望洪承畴,问道:“先生在这里冷吗?”一边说着,一边脱下身上的貂裘,亲自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瞠目结舌地望着皇太极,一副夸张的表情,好像是实在料不到对方会这样对他的样子。台阶到了,于是洪承畴“叩头请降”(《清史·卷237·洪承畴传》),皆大欢喜。 (也许是洪承畴本人的特殊性,关于洪承畴降清一事,有许多想象出来的描述。一些野史记载说洪承畴生性好色,为皇太极年轻美貌的妃子蒙古科尔沁贝勒塞桑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太后,名为大玉儿]的美色所迷惑,中了满清的美人计,这才投降。无论如何说,满清给洪承畴的面子是给足了。《甲申朝事小纪》还记录了1644年后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洪承畴被俘后曾绝食9天,经强行灌入参汤后才苏醒过来。但此后他仍以自己是朝廷大臣,又是南人,而拒绝背叛明朝。清人见劝降无效,便将他放掉,并派甲士护送。将入关时,他遇见一个家仆。此人告诉他,京师中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并特别提醒他说,他如今是“所统三军俱没,地方俱失。”于是,洪承畴感到除了回去寻求清朝皇帝的保护之外,已经别无出路了。尽管后来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前明士大夫为满清效力,但在这个时候,洪承畴的投降势必令人感到震惊。) 皇太极在大清门内的崇政殿正式接见了洪承畴,洪承畴说:“臣……自分应死。蒙皇上矜怜,不杀而恩养之。今令朝见,臣自知罪重,不敢入。”(《贰臣传》第三卷) 皇太极问他明朝皇帝为何对手下将帅的生死如此漠不关心,竟在战争中将他们轻易抛弃。洪承畴说,这是由于崇祯皇帝周围的众多文臣提出的策略纷纭不一。皇太极直截了当地驳斥道:“特今君暗臣蔽,故多枉杀。似此死战被擒,势蹙归降之辈,岂可戮彼妻子,即其身在敌国,可以财帛赎而得之,亦所当为,而况坐妻子以死流之罪乎?”(《东华录》) 洪承畴被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因为他估计因为他的投降,他自己在北京的亲属一定遭到了明朝的诛戮。 皇太极收服了洪承畴,十分高兴,赏了金银财宝不算,还演戏奏乐,表示庆贺。满清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地说:“皇上为什么如此看重洪承畴?”皇太极说:“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天天打仗,为的是什么?”将领们说:“当然是想得到中原了。”皇太极笑道:“我们要进中原,好比瞎子走路,现在找到个带路人,我怎么不高兴?” 但皇太极虽然厚待洪承畴,但一直到去世,皇太极也没有给洪承畴封官。这是皇太极用人、御人所高人一等的地方。 而明朝的崇祯皇帝听说洪承畴被重兵围困松山后,满心以为洪承畴一定会自杀尽忠,大为痛悼,还特意辍朝三日,赐祭十六坛;又命人在正阳门西侧给洪承畴建立专祠。崇祯帝亲自御制祭文,正要入祠亲奠的时候,洪承畴派人送信来,大致说:“暂时降清,勉图后报,” 崇祯皇帝长叹一声,这才没有演出一出祭奠活死人的闹剧。专门给洪承畴建的专祠后来使明朝颇感为难,于是改奉观音了。因为洪承畴书信中有勉图后报的话,崇祯也没有派人捉拿洪承畴的家眷。 还有一种说法是,洪承畴的一个家仆从辽东逃回北京,上疏崇祯皇帝,描述了其主人尽忠死节的经过。崇祯皇帝读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亲自到洪承畴祠祭奠。而此时那个可疑的家仆已经乘机将洪承畴的家眷送回了福建老家。既然皇帝已经公开对洪承畴表示了哀悼,所有辽东得知真相的明朝官员们就都都不敢将洪承畴仍然活着的传闻上奏了(见张怡《谀闻续笔》第一卷)。 只是后来洪承畴并没有任何后报的行为,反而对江南抗清力量大加打击,可见这信只是为了保全家眷的权宜之计(野史记载说此计为庄妃所出,崇祯也间接中了庄妃的美人计)。 投降满清的大臣和将领不计其数,但唯独洪承畴和吴三桂最受后人非议,这自然是因为两人在满清得到天下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的缘故。 1644年,洪承畴跟随摄政王多尔衮重新回到北京后,将老母亲从福建接到了北京。老夫人一见到洪承畴,就拿手杖去打他,先数落其不死之罪,然后说:“你接我来,是想让我给你当旗下老婢吗?我今天打死了你,是为天下除害。”洪承畴慌忙走开,从此不再敢与母亲相见。 1644年五月,南明弘光派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左懋第出使北京,与满清谈判。左懋第被多尔衮扣押,拘于太医院。洪承畴前来说降,左懋第说:“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畴惭愧而退。类似的故事还发生过许多次。 左懋第则再也没有回到南京向弘光皇帝复命,他一直被关押到1645年南明弘光灭亡,依旧不屈,于是被害。 祖大寿和洪承畴两人,投降后的表现各有不同:一个是从此开始默默无闻,闭口不谈兵事;一个则是竭心尽力地帮助满清得到天下,充分施展了在崇祯手下没有发挥出来的才干。所以洪承畴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我们在后面的篇章中还会再提到他。 祖大寿和洪承畴二人不是留名于《明史》,而是见传于《清史》,而且同时被列入《贰臣传》,这就是满清给投降者的最高待遇。
上一篇:俨然的近义词_俨然的近义词是什么
下一篇:晨雾的光的所有_晨雾
点击排行
随机内容
-
神奇的探险之旅600字优秀作文海底世界四年级_神奇的探险之旅600字优秀作文海底世界四年级下册
-
倡议书作文六年级300字节约粮食_倡议书作文六年级300字节约粮食怎么写
-
留住那份美好作文400字_留住那份美好记叙文
-
六级英语作文题型有哪些_六级英语作文题型有哪些类型
-
中考获奖半命题作文_中考获奖半命题作文怎么写
-
猜猜我是谁作文三年级300字男孩_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男孩
-
法制报告会作文350字_法制报告会作文350字怎么写
-
我的动物朋友小狗作文400字左右优秀_我的动物朋友小狗作文400字左右优秀范文
-
关于尊师的作文素材_关于尊师的作文素材高中
-
成功的关键是努力还是机遇作文_成功的关键是努力还是机遇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