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学文档 教学文档
诸葛亮的成语有关的成语_诸葛亮的成语
tamoadmin 2024-08-25 人已围观
简介1.跟诸葛亮有关的成语2.关于诸葛亮的成语3.诸葛亮有关的成语4.有关诸葛亮的成语5.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6.描写诸葛亮的成语7.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一、关于刘备的成语: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三让徐州、织席卖履、白帝托孤、求贤若渴等等;二、关于诸葛亮的成语: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欲擒故纵、鞠躬尽瘁、七擒孟获等等。三、成语简介(节选):1、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最初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
1.跟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2.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3.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4.有关诸葛亮的成语
5.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6.描写诸葛亮的成语
7.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一、关于刘备的成语: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三让徐州、织席卖履、白帝托孤、求贤若渴等等;
二、关于诸葛亮的成语: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欲擒故纵、鞠躬尽瘁、七擒孟获等等。
三、成语简介(节选):
1、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最初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三顾茅庐: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3、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三、两人简介:
1、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 ,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2、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跟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1、三顾茅庐
读音:sān gù máo lú 。
释义: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
2、初出茅庐
读音:chū chū máo lú。
释义:比喻刚露头角。后来多指初入社会,没有经验。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译文:“只需惊破曹操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七擒七纵
读音:qī qín qī zòng。
释义: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处: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译文:“诸葛亮笑,即使再打,七纵七擒,而诸葛亮还派获得。”?
4、鞠躬尽瘁
读音: jū gōng jìn cuì。
释义: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出处:
三国·蜀汉·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文:“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到死为止。”
5、死而后已
读音:sǐ ér hòu yǐ。
释义: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意为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的精神。
出处:
《论语·泰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以“仁”为已任,难道还不重大吗?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百度百科-初出茅庐
百度百科-七擒七纵
百度百科-鞠躬尽瘁
百度百科-死而后已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跟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及解析如下:
1、七擒七放:出自《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在南征时,七次捉住孟获而不杀他,让他投降,但每次孟获都逃跑,直到第七次才真正投降。这个成语比喻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让对方束手就擒。虎踞龙盘:出自《三国演义》,形容地势险要,比喻占据有利地形。
2、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描述刘备三次到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自己。这个成语现在比喻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或者形容待人尊重。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吓退敌军的故事。这个成语比喻制象,让对方产生错觉,从而达到某种目的。
3、锦囊妙计:出自《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将妙计装在锦囊里送给赵云的故事。这个成语比喻有奇妙的计谋或策略。星落五丈原:出自《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情景。这个成语形容人去世时的情景,或者比喻事业未竟,壮志未酬。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1、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自幼聪明过人,曾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2、诸葛亮早年便展现出卓越的智谋和才华,在南阳郡做农夫时,他发明了一种木牛流马,这种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在黄承儿叛乱中,他利用木牛流马运送军粮,成功地解决了粮草不足的问题。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连弩,可以同时发射十支箭,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在政治上,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的策略,主张联吴抗曹,以图天下。他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策略,使刘备得以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中立足。在治理国家方面,诸葛亮主张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提倡廉政、节俭、公正,并制定了《蜀科》等法律制度,使蜀汉国家治理逐渐走上正轨。
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如下:
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料事如神、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运筹帷幄、七擒七纵、草船借箭、初出茅庐。
部分成语注释:
1、三顾茅庐: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2、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3、死而后已: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意为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的精神。
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诸葛亮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有:三顾茅庐、鞠躬尽瘁、七擒七纵、初出茅庐、淡泊明志。
1、三顾茅庐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多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2、鞠躬尽瘁
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
解释: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到死为止。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臣只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3、七擒七纵
拼音:qī qín qī zòng。
解释: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捉孟获,又放了他七次。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释义:诸葛亮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4、初出茅庐
拼音:chū chū máo lú。
解释: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角。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诸葛亮直接设奇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新露头角,就立了第一个功劳。
5、淡泊明志
拼音:dàn bó míng zhì。
解释: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释义: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有: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顾茅庐等等。
扩展阅读:
相关成语的释义:
1、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2、舌战群儒:本是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吴集团同心抗曹。现在用来表述以出色的辩才使众人折服。
3、三顾茅庐:本指刘备三次亲临诸葛亮所住的茅庐去邀请诸葛亮为之效力。现在用来比喻真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描写诸葛亮的成语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有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初出茅庐、欲擒故纵、伏龙凤雏。
1、草船借箭
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
2、七擒七纵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次捉住了他,又七次释放了他,孟获终于心悦诚服,不再叛乱。后用此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3、初出茅庐
原指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后比喻刚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阅历不深,缺乏经验。
4、欲擒故纵
为了捉拿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对方,故意先放松一步。
5、伏龙凤雏
比喻有潜能而未被发掘者。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描写诸葛亮的成语如下:
1、蜀得其龙: 龙: 杰出人物。蜀国得到诸葛亮。
2、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3、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4、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6、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7、鞠躬尽瘁: 指小心、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
8、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9、草船借箭: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0、南阳三葛:三葛:指诸葛亮、讲葛瑾、讲葛诞三兄弟,他们三人都很有才能。比喻很有才能的人。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力,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人,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的过错都会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诫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1、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2、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
曹操只叫弓箭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3、赤壁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
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
4、欲擒故纵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进攻南中(平定南方蛮族的叛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听说蛮族的渠帅中有个叫孟获的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民都佩服、尊敬他,(所以)悬赏将士生擒孟获。等到抓住孟获以后,(诸葛亮)让他观看蜀汉大军的兵营、战阵。
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厉不厉害?”孟获回答说:“之前不知道您军队的虚实,所以打败了。现在承蒙您恩赐让我观看(贵军的)兵营、战阵;如果您军队的实力不过是像这样子,是很容易战胜的。”
诸葛亮笑了,放了孟获,让他组织军队再战。如此这般,放了七次又活捉了七次,然而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再战。孟获不肯走了,说:“您,真是天威啊!我们绝不再造反了。”于是大军行进到滇池。南中平定了,全部使用本地民族的渠帅担任官吏。
5、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汉末年,曹操摔兵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东吴都督周瑜决定用火攻破曹军。 一切准备好了,周瑜突然想起,必须要刮东南风才能火借风势,取得成功,而当时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里来得东南风呢?周瑜急得病倒了。?
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给他写下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忙向诸葛亮请教办法。诸葛亮懂得天文,知道几天内会刮东南风,就说自己能用法术借来东南风。 后来,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使吴攻成功,曹军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