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学文档 教学文档
折柳送别_折柳送别图片
tamoadmin 2024-08-15 人已围观
简介1.折柳送别的寓意2.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因为柳树3.为什么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呢4.折柳送别的含义是什么?5.古人送别时都喜欢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6.折柳送别的诗句是什么?7.表示折柳送别的诗句1、《折杨柳》南北朝:岑之敬原文:塞门交度叶,谷口暗横枝。曲成攀折处,唯言怨别离。译文:在门外叶子交织在一起,门口横着几枝。跟着曲子折下几枝,非常不舍别离。2、《劳劳亭》唐代:李白原文:天下伤心处,
1.折柳送别的寓意
2.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因为柳树
3.为什么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呢
4.折柳送别的含义是什么?
5.古人送别时都喜欢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6.折柳送别的诗句是什么?
7.表示折柳送别的诗句
1、《折杨柳》南北朝:岑之敬
原文:
塞门交度叶,谷口暗横枝。
曲成攀折处,唯言怨别离。
译文:在门外叶子交织在一起,门口横着几枝。跟着曲子折下几枝,非常不舍别离。
2、《劳劳亭》唐代:李白
原文: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折下这柳条儿相别。
3、《送别》唐代:王之涣
原文: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4、《送别》隋朝:佚名
原文: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绿油油的杨柳垂在地上,杨花在天上漫天飞舞。柳条折尽后花也飞尽了,用来问行人归不归。
5、《杨柳枝》唐代:刘禹锡
原文: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译文:清澈的江水,在岸边折下碧柳。回想起在旧板桥上二十年前曾和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告别,可惜的是,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折柳送别的寓意
古人离别时折柳送别是因为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亲人们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愫就像随风飘荡的柳枝一样绵绵无期。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人们送别友人时折柳,又意在祝愿远行的亲人或朋友,能够如同折柳一样,到哪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会因为背井离乡而不适。折柳在身,便如亲人在旁,随遇而安。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因为柳树
折柳送别,是古诗中常见的桥段。古代交通不发达,加上局势不如现在一样和平稳定。所以,一旦别离,大家都感觉很沉重。那么送别的时候为什么要折柳呢?那么折柳送别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来给大家解读一下古时折柳送别的寓意。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比如: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现代人对折柳的通俗理解为:柳通“留”音,寓意为挽留、不忍分离的意思。但是,这种解释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
其实关于折柳送别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古人作诗是有大讲究的。比如说诗要押韵,要朗朗上口,要对仗整齐,更要有来处。折柳送别,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文化传承”等这样几个缘由。
为什么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呢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因为柳树是“留”的谐音,能够表达相思的感情。
"折柳送别"的习俗在中国古代非常盛行。柳树是春季开花最早的树种之一,同时因其发芽早、生长快、枝干柔软,易于折弯成各种形状,因此常被用来制作各种艺术品,如柳编、柳条画等。
"折柳送别"的寓意是表达离别时的相思之情,因为“柳”与“留”的音同谐近,所以人们会将折下的柳枝送给离别的亲友,以表达别离时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⑷,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运用了折柳和闻笛两件事描写思乡之情。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
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折柳送别的含义是什么?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他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愁景写愁情的千古佳句。词人在这里设想,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酒入愁肠,梦醒时分竟不知身在何处。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写的就是柳的这种内在特质之美。
扩展资料
1、柳的一个重要寓意就是“去恶辟邪”,这主要源于佛教,观音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蘸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祓病消灾。受此影响,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之吉祥物,称其为“鬼怖木”。
2、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而柳谐音“留”,因此,人们自然就把柳与“留驻青春”联系到了一起。这一寓意在民间被广泛运用,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纷纷把柳枝做成各种装饰佩戴于身,男人一般编柳圈戴在头上,女人一般是编柳球挂于鬓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柳(描写柳的古代诗文)_
古人送别时都喜欢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主回答
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延展回答
原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是没有用的。
折柳送别的诗句是什么?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表示折柳送别的诗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4.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灞陵伤别。
5.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6.扬子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8.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9.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0.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11.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减路尘。
12.濯濯长亭柳,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13.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14.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5.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6.三月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古代诗作常常会出现的一个意象,因其代表着惜别怀远的含义,所以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心意,下面是表示折柳送别的诗句,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折柳: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送别的诗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3.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4.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5.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6.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7.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8.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9.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10.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11.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
12.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14.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15.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16.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17.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2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4.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2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6.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27.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28.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0.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31.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上一篇:业务学习心得体会_业务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