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记录表内容_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tamoadmin 2024-09-07 人已围观
简介1.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2.如你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小学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
1.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
2.如你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小学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各种问题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知识讲座。
我校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因为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的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因此,我校就在全校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全校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个别咨询与辅导。
除了全校性的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主要针对学困生、单亲生、寄宿生、留守儿童等各自存在的不同问题。
3.为部分家长进行辅导。
让家长懂得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心理健康及其调适,了解孩子心灵成长的轨迹等常识性的知识。
4.与时俱进,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心理教育。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各种学习,完成部门规定的任务。
5.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6.开展丰富的活动渗透。
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些班级还编排了“校园情景剧”学生通过排练、观看情景剧,懂得了学习、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也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还将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小学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2
一学期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大力关注下,始终坚持做好日常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保持心理健康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规范性、有序性、系统性、生动性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首先,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其次,继续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用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本学年,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录像、音乐、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以上的改进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也达到了我们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二、扎实工作,拓宽渠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派教师参加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预防问题发生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展望未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 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期年龄段为6~7到11~12岁,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少数高年级女生例外)。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的发育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且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迅速发展。
小学生经历有限,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内心活动容易表露出来。这个阶段“闭锁性”不明显,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而且容易变化,不善于修饰和控制。所以小学阶段,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容易融洽。
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在小学阶段尚未萌芽;又如性格这一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只是开始形成时期,良好的或不良好的习惯都能通过教育措施加以改变。
2.小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1)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2)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
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小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因此,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品质有了提高,情商、智商得到了开发,人际交往面扩大了,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心理障碍消除了;教师也转变了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学生的家庭建设也得益匪浅。我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踩过去的是一行坚定的脚步。新的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我们将以课改为契机,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小学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校根据期初制定的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以互助课堂的研究为切入点,有地在课堂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增强学生“助人自助”的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如“阳光心灵故事汇播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区级磨课”以及对孩子们的个案辅导、心理测评等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与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很好地落实了区《心理健康教育五年发展规划》以及本校“爱上学校生活,主动和谐发展”的理念……下面,对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更好地推进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认真学习,践行先进的教育理论
1.积极参加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培训中认真学习优质课和心理专题讲座,不断丰富自我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有效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每一次教研过后,通过认真撰写高质量的学习心得,不断内化所学知识,以运用和指导课堂的教学。
2.认真研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区《心理健康教育五年发展规划》,积极在课堂落实这些指导性文件的精神。
3. 利用每周一上午第二三节课教研时间深入开展 “三性课堂”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明确心理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定位以及辅导过程中“助人自助”的原则,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做好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陪伴者。处理学生的问题多从学生本人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避免传统的说教惩罚形式,多与学生开展心灵沟通,这些理念使得学生真正喜欢心理教师,爱上心理课。我们也常常在教研中就遇到的具体案例讨论与不同学生进行更有效沟通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阅读,主动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生活品质,每周三上午第一节是心理组的集体研读活动,老师们共同品读了《“后茶馆式”教学》《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奇迹》,并进行了分享和交流活动,让教育研读活动真正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措施。
5.在课题研究方面,本学期重点结合《基于爱上学校生活的互助课堂》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学习,在教研中开展好形式多样的各层面的交流与研讨,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让互助课堂的研讨深入下去,提升组内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加强课堂的学习和研究,提升心理课堂教学水平
1.在上期初步梳理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本期三位心理老师重点开展了该模式的课堂落实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体验情感,让学生中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精心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讨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体验式活动情境的创设的重要性,无论课前暖身活动,还是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都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巧妙创编,重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心理课堂上,三位老师结合各年级各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学会沟通,让心靠近”,“做一个快乐的人”, “面对挫折”等活动中,孩子们在快乐自己的同时,学会了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体会了助人自助的快乐;也学会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分学段认真开展互助课堂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低段重点是同桌倾听和交流方式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中高段重点是四人及以上小组合作方式的研究。心理老师们结合心理辅导游戏,班级团辅活动,心理情景扮演和故事讨论等活动形式开展研究,积极引导学生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信任……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会了乐观、自信、尊重与分享,这些可喜的进步让我们感到欣慰。
3.本学期,我们组的心理老师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将这些活动与日常的教学研究巧妙结合,极大地促进了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1)2014年10月23日,蒋莉老师在学校德育处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共同协作下,积极参加区中小学教师说课大赛,说课主题为《积极交往练本领,赠人玫瑰手留香——我是老师的小帮手》,对体验式教学模式做了进一步梳理和提炼。
(2)2014年10月31日,徐谊老师承担了学习心理为主题的区级教研课《我的注意力法宝》,这节课在龙二小的四年级九班开展。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倾听的方法,更将此种能力运用到学习和交往中。
(3)2014年11月18日,卢永红老师赴无锡献课《自信——的翅膀》。心理组老师积极参与了听课和磨课,和卢老师一起就绘本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研讨,积累了绘本教学的宝贵经验并积极用于中低段课堂的教学实践。
(4)2014年11月4日 ,刘英老师参加市级录像课比赛《“气球”去哪儿》,在磨课的过程中,心理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听评课,共同圆满完成了任务。学生在这节课堂上也学到了怎样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14年11月28日,刘英老师承担了区级教研课《记忆“金钥匙”》,心理组的三位老师积极参与听课和磨课过程。在这次教研活动中,蒋莉老师还进行了《我是这样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专题讲座,让参会教师对心理健康课的模式及流程更加清晰,有效指导了全区心理健康老师怎样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受到了与会老师的高度好评。
(6)2014年12月19日,蒋莉老师赴江油献课《记忆“金钥匙”》,心理组老师积极参与听课,磨课过程。蒋莉老师在刘英老师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理解,并在课前用了心理小游戏,极大调动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7)2014年12月26日,蒋莉老师在实小德育片区开展了《怎样上好心理班会课》的主题讲座,从心理班会课的定义,上课流程,注意措施等环节给片区的班主任做了专业的指导和培训。讲座过程中,蒋老师还进行了有趣的心理小游戏,让讲座在一片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受到了与会老师的高度好评。
4.深入开展“心理小助手”的小专题研究,现在已将“心理小助手”融入班级管理中,每班现有民主推选的几名“心理小助手”,在平时的活动课中,由他们来承担课前静息、课中评价、课后总结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初定的考评细则促进“心理小助手”参与班级快乐管理的兴趣,并加强“快乐小天使”日常工作的指导。在部分班级,“心理小助手”还与“神秘朋友”主题心理活动相结合,坚持让学生每周以神秘朋友的身份写神秘纸条关心自己的朋友,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被人关心和主动关心他人的快乐,学会大胆、主动、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为班级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良好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与健康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社会等现象,不会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带来紧张、焦躁与烦恼等不正常情绪。因此,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以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要分析一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自我调控,尤为重要。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今时代的孩子的学习和工作比几十年前的孩子要紧张得多,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许多消极的社会、家庭和道德等方面的现象,这些都会使儿童在心理上受到伤害。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有求必应;生活上过度地保护和干涉;学习上过分计较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师的常规任务,它反映了能否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
许多家长过于追求分数,怕孩子考不好,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给孩子布置许多家庭作业;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了学习任务外,不顾孩子兴趣与否,硬叫孩子去学美术、书法、器乐等,对孩子寄予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的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孩子的分数。冗长而又艰巨的竞争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不堪。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总上不去,有些是因为自卑,觉得自己总比不上别人,认为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是差生,产生了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喜欢独处,不爱与人沟通,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做什么事都鼓不起劲儿,因此也导致对学习消极对待。在我班里有个小女孩,她做事的动作特别慢,作业总是完成不了,家长由于缺乏耐心,由其自由发展,一段时间下来成绩下降。我找来了家长,先教育家长不能不理小孩,告诉家长孩子不是智力有问题,只是动作慢了点,应该用鼓励的方法让她改掉坏习惯。然后我跟学生说:“你是可以做到的,我相信你!”。跟她说了学习上的优点与缺点,让她对自己有信心。经过家长和她的努力,她现在基本上能在学校完成作业,对学习也有了兴趣,成绩保持良好。
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使学生热爱学习。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人际关系
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对着是大人,大人习惯迁就小孩子,因此往往把孩子迁就成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例如,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学生之间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打闹,问起原来时其实很小事,经了解发现,班里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习惯了被长辈们迁就,形成了一种“惟我独尊”的态度,一进入学校过集体生活时就不适应了。为了要改掉学生这种坏行为,我多次在班会课上为他们讲道理,进行了几次集体活动,例如集体合作清洁卫生,集体合作画画等,也利用家长会,教育家长们在家里注意不要让孩子们过于任性和霸道。一学期下来,学生们有了很大转变,同学之间互相打闹的情况减少了很多。例如,当一位同学身体不舒服时,其他同学会关心、照顾他;当发现课室里有垃圾时,不管是不是在自己的座位上,也会主动去打扫等等。
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驾御,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赋予人才不同的内涵。如果说,古代社会看重的是人的体力,近代社看重的是人的技能,那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将越来越看重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在信息化、市场化的更加复杂的未来社会里,是否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独创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品质,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情感,将是人才的重要内涵之一。如今,在美国的著名企业里,选拔人才不仅看专业水平,而且要进行专项心理测试。在国内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亦十分看重人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你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问题一: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什么和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问题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 (2)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3)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训练 (4)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提高(5)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
问题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1、 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心理指导,是指教育者依据现代学习理论,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目的、有和有步骤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动机指导;学习兴趣指导;学习习惯指导;和应试心理指导五个方面。
2、 智力训练。
智力也称智能,一般认为,智力是指个体聪明的程度。发展学生智力是学校智育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核心任务,这是由智力本身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智力不仅是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完成其他一切领域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使学了解智力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
第二, 第二,使学生正确认识智商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第三, 第三使学生正确认识男女智力差异。
第四, 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
第五,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参加智力训练。
3、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导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
4、 性格教育。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特征,对个性心理的其他特征和倾向起支配作用,决定着个人活动的方向。
5、 耐挫有力培养。
所谓耐挫能力,又称挫折的耐受能力、抗挫折力、挫折容忍力等,是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
6、 人际关系指导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众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度、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7、 性心理健康教育。
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旨在保持和增进性健康的教育。
8、 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本身及与周围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问题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关于主体教育和价值教育,我不想分开来谈,因为我觉得这两个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所以,我想来想去还是放在一起来写。
一直以来认为教育是一种很私人的话题,实际上,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客体都要把自己算在里面。真的是有一种天性在里面的,尽管我们不再强调一个人的天分,可是很多东西都是掺杂了个性的东西,无论是变好变坏,我们在自我修养的同时才可能接受别人的教育,实际上,无论教育主体是谁,我一直坚信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成长的最重要的部分还是自己。
首先我认为所有的教育本身都是酝酿在环境里面的,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并不时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后天潜移默化或者是规制的一种东西,就像是暴发户和贵族的差别,真的是天壤之别,也许真的一个家族的修养是需要好几代人的累积。很多东西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那真的是一种积累。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模式。主体教育的最根本特征是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包括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两方面),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实施主体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确立新的教育功能观、质量观、方法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我觉得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在我们的生活上面常常最容易忽略掉自己的作用,实际上其根本作用的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最应该追求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省的方式,不断的重复一些思维的模式,实际上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而仅仅是一种态度,追求自我学习的一种态度,这种循环是一种剖析分析,然后承认或否定,在剖析,再否定或承认……总之,最后沉淀的东西就是你自己在生活的教育中真正得到的一些内容。
在我们中国教育报上,我找到了一则关于新教材的报道,它的题目叫做《实现完整人格》,很普通的题目,但是细细一想,就不一样了,在我们这个倡导什么都第一的国家,很难有人注意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价值教育与能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着价值培养、情感体验、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等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跨了一个大步的前进。
“主体教育的另一个关键是明确目标体系。统计表明,主体精神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六个方面,主体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我调节、环境适应能力。主体教育还要求教育方法上的一系列改革。”二十一世纪的学校应实施怎样的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学校应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这种价值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传统价值观与创新意识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在帮助学生继承传统的人生价值观的同时,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避免把学生塑造成墨守成规的“信徒”。升学为指挥棒的应试模式中,生命价值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呈现的是一片空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作为社会人的最基本原则。
竞争求生存与团结互助明天的世界必将是一个争、抢机会的竞争社会,优胜劣汰是必然的结果。学校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个竞争社会中的弱者,他们由于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但他们在人类社会大家庭中同样享有生活的权利。学校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这种爱心,而且要教育他们学会放弃,承受得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培养学生竞争能力与自律能力同步进行,教育他们不谋不义之财。
灵活应变与逆流而进在二十一世纪中,谁能使自己不断地适应新发展、新变化,谁就能跟上历史发展的脚步,谁就具有改变环境的能力......>>
问题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与和谐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是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
一,教育性的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六,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七,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八,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
问题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个学校的行政领导(尤其是校长)需认识到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应承担的责任:
①遵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心理疾病;
②创造条件,尽快成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有了心理咨询室才能进行个体咨询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③提供适当的场地、设备及经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关的心力活动室一般都要包括心理沙盘室、团体辅导室、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如果条件有限也要有心理咨询室。
④选聘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组长或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只有职业资格认证难以担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⑤参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或辅导中心的工作;
⑥开展心理健康课,为老师配备心理健康课教案,为学生购心理健康课教材。
⑦举办校内教师研讨会,促进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工作中去;
⑧ 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演讲、座谈,以提高全校教职员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和能力;
⑨与家长及社会人土沟通,整合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
⑩负责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与鉴定,把好质量关。
心理咨询室建设一般都需要有心理沙盘、心理测评系统、情绪宣泄器材、音乐放松椅、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等心理设备。如果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的话还需要心理健康课教案工具箱。
问题七: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形式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随着生活、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很容易出现一些情绪化现象:比如表现出攻击行为,对他人或事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一点小事引发打架斗殴,欺负同伴,索要钱物,顶撞老师,不写作业等;也有些学生习惯于把那些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放在心里,不愿意让别人知道。问题日积月累,成了烦恼,当这些烦恼无处排泄时,它像慢性毒药一样慢慢地侵蚀学生身心健康;他们表现出无能、无助的样子,自信心缺乏,人际关系不适,情感困惑,性知识贫乏,最终爆发,后果不堪设想情绪失控带来的危险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到实施素质教育。2004年9月开学后,我们从七年级选取了10个班做为实验班,开始“青春期教育内容与形式研究”。
二、理论依据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不仅受智力思想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智力思想因素:诸如情绪变化、态度等。
1、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卡尔兰格提出的情绪唤起观点,即人在做出反应之前通常并每有体验到情绪。因此,让学生认识情绪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揭开情绪面纱。
2、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和他的学生巴德认为,肌体行为在情绪状态下被激活,同时发生。既然如此,就应促使情绪合理宣泄,关注学生情绪健康。
3、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认为情绪是在对于一种生理唤起进行特殊认知的解释后产生的,情绪对生理唤起的归因过程非常重要,对特定的人、事、物,或情景的不同归因,可能产生不同情绪。克服消极情绪,清除情绪垃圾,培养积极情绪,提高承受能力是可以做到的。
4、当代情绪论高度重视对情景的认知评价作用,同时,把握目前人们认同的观点,情绪过程中包含着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那么只有调适控制情绪,才能维护心理平衡。
三、理论设
第一步: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了解情绪的多样化和变化多端的特点,发现个体情绪的共性和特性以及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二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情绪对学习、生活影响,尤其对身心健康的意义,充分认识情绪与健康的相互关系,重视维护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合理宣泄情绪以保持身心健康。
第三步: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情绪调控,尤其是对行为和活动有否定性影响的情绪,应该果断地丢弃,及时雨清除。
第四步:积极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健康,还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平和、稳定健康的情绪。
第五步:学会调适控制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平衡,达到阳光心理。
四、实验目标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精神,借鉴国内外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结合学生的青春期发展特点,我们确定的实验总体目标。
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校的全面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青春期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形成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主动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调控自我,悦纳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教育,摈弃不重视心理健康课的做法,使所有学生都具备阳光心理,为以后发挥自己潜能奠定良好心理基础。
认识了解情绪
努力使学生顺利度过所谓的“风暴期”、“叛逆期”、“狂飙期”避免出现因情绪推动而不能自控,做出异常事情,促学生形成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促进健康成长。
学会控制情绪
通过对学生情绪调适的技巧辅导与训练,使学生学会克服紧张、恐惧、偏见、稳定、猜疑、嫉妒等不良情绪。
提高学习效率
在认识自己基础上,摆脱困惑,......>>
问题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不要给予孩子太大的压力。
与孩子多多交流。
多陪陪孩子
如果孩子又不会的题目,要耐心讲解
不要总是责怪孩子
多多理解孩子。
(我觉得就是这些,希望能过帮到你)
问题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1楼编辑: 发布时间:2013-07-26 手机版 回复
如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2楼发布时间:2013-07-26
回复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也称心理健康,它是指以积极优异的教育和有力的措施,维护和改造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亚健康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的一个相对状态。一般心理学家多主张以正常的认知,完善的个性,稳定的情绪和个体行为的适应情况作为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不是一个别症状的有无为依据。所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状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
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指标主要有以下8条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然而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年龄段来讲,主要会遇到以下11种问题:性心理,恋爱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孤独心理,逆反心理,挫折心理,青春期焦虑症,癔症,神经衰弱症,社交恐惧症,吸烟饮酒心理,自杀心里,犯罪心理。/>
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很多不同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是简单的从挫折这一个方面来谈下我上述的11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因为当我们了解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时候,就能从根源上来控制它。/>
二、挫折的概念/>
(一)什么是挫折/>
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的日的。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那么就会产生三种情况: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能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的。只有在后一种情况,人们才会产生挫折。/>
由此可见,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无法克服,而又不能改变这个目标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反应。这一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1、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指人们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如考试不及格,比赛未取得理想名次,受到讽刺、打击等。/>
2、挫折认知/>
挫折认知是指人们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如有的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在心理上因此而产生与他人关系不和睦。另外,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心理压力也不尽相同,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其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
3、挫折反应/>
挫折反应是人们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躲避或攻击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典型的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家校合作。
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只有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自尊心,才能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心理的良性发展。小学生看似敏感贪玩,但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同,尤其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予以关注,也要对学生的内在发展情况加以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此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2。比如:某学生在下课期间与同学玩闹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玻璃,这时班主任不能直接批评该学生,而是先询问其是否有受伤,让其感觉到自己被关注;然后详细了解的前因后果,耐心指导其在教室玩闹非常危险,打坏东西不要紧,如果身体受到伤害,会让关心的人感到担忧。这样的教育和引导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进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再与同学在教室打闹。
二、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小学班主任为树立自己权威的形象,很少与学生互动和沟通,导致管理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当积极转变以往的工作理念,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高度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确保学生更好地发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每月与班级学生进行一次沟通,在沟通环节尽可能放低自身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并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其不好成分予以明确,及时了解学生当前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做好语言引导,帮助学生及时消除不良心理,获得健康发展3。与此同时,班主任应当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加以关注,及时发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异常行为的学生,与其进行有效的交流或沟通,做到心理辅导,如此方能帮助学生抑制心中不好的想法,以免以不良心理而做出不好或出格的事情,促使学生用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来更好地学习知识、应对生活。
三、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属于一种隐性的教育,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而愉悦宽松的班级氛围能拉近班主任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观察学生的生活和性格,更加关爱学生。对此,小学班主任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自由、愉悦、融洽的班级环境中习得知识、快乐成长[4。通常良好的班级氛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班级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如此方能增强学生在班级中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为班级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要想做到这些,班主任必须要在班级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如: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进行家访,引导学生对关注家庭特殊的同学,营造友爱和睦的班级氛围;在日常学习中实施分组学习,鼓励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并及时询问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心得或收获,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爱。在如此的班级环境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来自班主任和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形成健康的心理,进而快乐且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故而心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开展,也需要家庭的配合。现阶段,部分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爱、照顾和管教不足,会导致孩子不求上进,或是有些家庭的父母关系相对紧张,致使孩子长期处于缺爱的环境,继而造成孩子情绪低迷或自卑。要想实现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当注重家校合作,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配合与联系,善用家长会、班会活动、家访等方式,帮助家长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t6]。比如: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组织家访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在家的心理和学习状态予以了解,并将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及时告知给家长,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或者是定期组织亲子教育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游戏,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班主任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如家长平台、微信群等,让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以学习,通过家校之间的共同协作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据此,可细化为以下具体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们知道,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也叫国民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2.
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集中地体现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毫无意义的。
3.
参与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与为条件的。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唯有通过参与才能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任何健康心理都只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所以重在参与,参与的几率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大小。
4.
民主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民主和平等的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坚持民主性的原则,以真诚、友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成为小学生的知心朋友或良师益友,小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对教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权利、意见和人格尊严。一切居高临下的说教、一切形式的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5.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具有较大的无意性,而高年级小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则具有较大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再比如,小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就总体而言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低年级小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已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居相对优势,而高年级小学生其抽象逻辑思维已渐居相对优势。智力因素如此,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样如此。比如,低年级小学生的理想具有更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多为周围的人和事,而高年级小学生的理想则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和社会性,如立志成为“四有”人才等。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6.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由小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为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求最大限度照顾到其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只有坚持预防和促进发展,才能大面积、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在其自身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同时对少数小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对于极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给予积极有效的咨询指导和适当的矫治,对出现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建议,介绍到医疗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给予治疗,以保障其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建立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1、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教育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并始终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
2、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状态。
3、建立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学会与同学、老师、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如下: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