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_文献综述范文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文献综述格式2.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风险分配研究文献综述3.[金融学2013年文献综述 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4.求全面预算文献综述的范文5.企业人力管理文献综述6.运动补液重要性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7.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2) 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范文  摘 要在我国的近些年来,?有效教学?开始被众多教育工作者频繁使用,并且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

1.文献综述格式

2.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风险分配研究文献综述

3.[金融学2013年文献综述 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4.求全面预算文献综述的范文

5.企业人力管理文献综述

6.运动补液重要性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7.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2)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_文献综述范文

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范文

 摘 要在我国的近些年来,?有效教学?开始被众多教育工作者频繁使用,并且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还把它当成教学研究的主题。这说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工作的质量、效率非常重视,并对此进行大胆实验、积极探索。但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因此本文通过汇集一些关于 ?有效教学? 的相关研究文献,拟从理念、策略、效果、评价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疏通,以便大家对?有效教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理念 策略 效果 评价

 使教学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道路,因此?有效教学?理念从西方进入中国后,备受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且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其深化、发展。但是相对于西方来说,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进程缓慢、成果不突出,甚至有相当大部分的教师对?有效教学?不甚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不足的地方。由此可见,认识?有效教学?对于当前教学改革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汇集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 的研究文献,试图从概念、策略、效果、评价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疏通,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产生的背景

 ?有效教学?是英语teaching effectiveness或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的汉译,它产生于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上半叶才初具雏形,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后,这一概念就经常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它进步的核心理念逐渐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0世纪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是艺术?这一教学观,在科学思潮和行为观的影响下被人们重新审视。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而且教学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也开始被大家关注,人们还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核心理念的发展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研究深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下是中西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发展的大致过程。

 虽然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但研究非常少,更谈不上对核心理念的具体认识了。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 ?教学效果?的提法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但也是从翻介国外相关研究开始的,如西南师范大学的王维城、刘克兰教授等翻译的由美国学者保罗?D.埃金(Eggen 19)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信息处理模式》,对我国的教学就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 ?有效教学在我国,目前还是众说纷纭的状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而且大多数人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但纵观众多学者的文献,都把教学的效益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把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

 有学者这样认为?有效教学?的本质:?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中国,这一概念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有效教学?的?有效性?理解为更加宽泛的概念,除了包括学生的成绩外,还包括自我激励(self-motivated)和源自师生的幸福感。

 而国外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他们早期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即把焦点对准教师的人格因素。认为教师的人格因素是教学?有效?的核心内容。盖茨尔斯和杰克逊(Getzels et al 1963)在第一版的《教学研究手册》里,就用了整整一章来阐述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后来,西方学者们发现这些研究的缺陷后,又把研究焦点对准教学行为,尤其是美国学者奥瑟(Oser,F.K)等人认为,?有效性?应聚集在?过程?结果?的关系之上。?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活动,?结果?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二者的关系才是衡量有效性的标准。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学者把?有效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法,它既看到了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还看到了教学的评价。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评价几乎是忽略不计的,而单纯把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作为?有效教学?的策略。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因为这说明众多教育工作只注重教学过程,忽略教学结果(此处的结果并非单纯指成绩,而是指学生接受与否、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与否。)

 如有学者指出:有效教学,要从教学设计开始。该观点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增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要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还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大胆创新。也有学者认为,教学主题的确立,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这个观点把教学主题作为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整节课只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主题,该节课的活动就有了?主心骨?和?灵气?,以及内在的神韵,由此也就有助于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活动。还有人提出,有效情景才能促进有效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景,如?故事情景?、?问题情景?、?美感情景?、?竞赛情景?等等,来实施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有效教学。

 在?有效教学?中,有人认为教师的角色重中之重,刘万海、李倩就指出?当前教师亟待由功利论责任观走向生命价值论责任观。?在?有效教学?中,应兼顾有效和责任,而且教师的责任是确保?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积极性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此处的积极性包括教师对事业的热爱、知识的渊博,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等等。该观点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认为一切教学策略都是从教师开始。

文献综述格式

 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之前写好文献综述,是写好本科毕业论文的一项必要的前期工作。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献”性

 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

 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

 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

 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里面,进行“从观点到观点”的调查研究。

 (二)“综”合性

 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

 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

 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

 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

 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

 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

 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

 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来进行探讨。

 这一领域就是本科学生所欲写作论文的领域。

 通常这一领域是比较狭隘的,以便于集中精力,搜集资料。

 其次,明确写作的顺序。

 如可以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顺序,文献之间的逻辑顺序(某学术观念或理论的定义、性质、作用、价值等),或以学者,即文献作者的重要程度顺序等。

 第三,阐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理由。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学者观点的对比。

 实际上找出观点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冲突,通常比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更加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积极地促使作者去思考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更要对该领域问题的历史学的渊源的探究和说明。

 第四,结语。

 学术观点之间的谱系学线索的梳理,以及必要的该学术问题进一步观点或理论的展望。

 说明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参考文献附录。

 写明主要搜集了哪些文献资料。

 此外,具体形式格式,如摘要、关键词、注释等同一般论文的要求,并不因为是文献综述而有所降低。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领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简要分析概括,成文等几个步骤,与一般论文写作差不多(写作文献综述,可谓是论文写作的预演!)。

 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和价值

 作为本科生来讲,写作文献综述主要是为了:

 (一)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是给自己看的,是下一步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必需(对于学院的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撰写的),不可或缺。

 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仅仅搜集和物质性的占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写好文献综述,自然写好论文也就无从谈起。

 (二)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文献综述表明了学术继承性的一面。

 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论文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论文写作的质量。

 评价一篇论文是否是真正的好论文,通常只需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可以大致确定了。

 在现实中写作论文不一定要首先写作文献综述,通常只需要作者在脑中有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未必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而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这是一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过程。

 现在写文献综述,是为了将来直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际上有些大家有时甚至可以不打草稿,一篇短的文章直接一挥而就!)做的准备。

 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可谓是学科研究史,如某一特定领域法学史的探讨。

 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中国法学史,中国民法学史,以及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文献(通常在学术期刊的年终一期都有这样的文章)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现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

 经济商务在物流运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电子商务的早期形式EDI的最初想法即来自美国运输业。

 我国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物流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较为滞后。

 但近些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

 安旗和富森(2007)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交通物流发展》中指出构件电子商务平台的必要性,这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现状。

 并且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李峻峰和苏小玲(2004)在《论电子商务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影响及对策》中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物流理念的影响、系统结构的影响、对运输的影响,以海尔的现代物流为例,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活动对现代物流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相应对策。

 刘大军(2003)《浅谈物流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中指出我国绝大多数运输企业在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业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夏黎(2004)在《电子商务给物流业及其管理带来的变化》提出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其自身的特点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新的机遇。

 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渠道仍可以利用,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收到一定的限制。

 要解决这个“瓶颈”就要求必须先认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同时从购、配送、管理等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国学者周雪梅(2005)《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曾提出电子商务作为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而且将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

 并指出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车岩石(2007)《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管理和发展研究》以电子商务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互动作用研究,分析物流的'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军、黄浩(2008)《浅谈电子商务中物流的作用与发展》通过对物流、商流、

 李林(2007)《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和对策》明确的指出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即可以提高秦港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国际物流型港口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秦皇岛港能否成为国际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港口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

 朱昆宇(2005)在《中韩海运公司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中根据目前航运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以中韩海运公司的发展目标为前提并借鉴国内外实施电子商务系统的先进经验成功的对中韩海运公司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规划。

 并提出系统给公司的业务带来了优化和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论述,并对公司整体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李秀滢和孙宏声(2004)在《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安全性研究》中阐述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探讨建立该系统应遵循的安全原则和安全问题的对策。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较大规模铁路货运站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结构模型。

 同时,王桂森、李向阳、杨立东(2007)《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说论述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应注意的交易信息安全和网上支付问题和目前我国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例如观念、法律环境等问题。

 他们提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虽然有一些困难因素存在,但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

 刘明翔、谭中平(2002)《电子商务与铁路货运营销》分析了电子商务给贸物运输市场带来的深刻变化,指出铁路货运要顺应潮流,主动抓住机会,挖掘生存空间,并提出了迎接电子商务挑战的可行对策。

 章雪岩、何耀琴、熊件根、杨莉、杨艺(2006)《铁路货运电子数据交换规范框架研究》在参照ebXM、Net等众多电子商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题录货运实际特点,制定出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规范,对该规范的整体框架、各部分功能的典型流程的验证过程进行了研究。

 并对一个典型流程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外国学者Catherine L. Mann(2000)《Transatlantic issues in electronic commerce》提出电子商务正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关系,并通过叙述美国和欧洲联盟各国对电子商务在处理贸易流动、税收制度的方法及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强调国家在政策方面应小心应对电子商务的力量。

 Hecker, Michael,Dillon, Tharam S(2008)的《Privacy Ontology Support for E-Commerce》强调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交易的隐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提供了一个电子商务中隐私的框架,使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基准他们的隐私政策并实施隐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商业的重要性在逐渐的加重。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以从简单的网上购物扩展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中,并且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在港口及集装箱物流运输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并且一些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实施。

 我国大多数学者针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与铁路物流运输方面,并对港口现代物流运输的研究也都是在整体的物流信息平台上即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大。

 在对具体针对电子商务与港口物流运输的运用方面没有具体的论述和展开过,只是在运输方面强调了整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通过上述文献,总结出电子商务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绿色”买卖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电子商务革新了物流的内涵,并赋予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等特点,所以电子商务有能力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并且可以在各行业实施,尤其是港口物流运输业。

 本文以秦皇岛港务集团的物流运输为例,分析她目前的运输状况,并将电子商务带入其企业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电子商务对其的影响,分析港务局运用电子商务的可行性并提出秦皇岛港务集团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建议。

 这也是本文的突破点。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风险分配研究文献综述

有关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作文有关文献综述格式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献综述正文格式:

 一、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号)

 1.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1)标题(宋体小四号)

 (除各级标题外,正文用宋体小四号,行距设置为1.25倍)

 (图、表和公式等要求和毕业论文相同)

 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2、文献综述的作用

 文献综述在于高度浓缩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乱无序的同类文献之成果与存在问题或争论焦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达到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它不仅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节省了用于查阅分折文献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且还非常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3、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的选题与文献资料的搜集

 (一)选题原则

 1.结合所学知识选自己专长的或有基础的题目,否则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综述。

 2.根据所占有文献资料的质和量选题。

 3.选题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学科矛盾的焦点、新成果、新动向。

 4.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文献资料的搜集

 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

 (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

 (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

 (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2、文献资料的搜集方法

 将文献资料储存在大脑中或其他载体上形成不时取用的“资料库”的过程称作文献资料搜集法。它包括阅读法、剪报法、笔记法和现代化技术存贮法(如复印、电脑存贮、光盘存贮等)。

 三、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前言、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一)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部分要写清: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二)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

 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三)总结部分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四、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4、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

 5、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6、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7、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8、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9、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10、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

 11、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据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末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因为这往往是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时可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题目双柱式轿车举升机设计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轿车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便为举升机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举升机在汽车维修养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整车大修,还是小修保养,都离不开它。规模各异的维修养护企业,无论是维修多种车型的综合类修理厂,还是经营范围单一的街边店,也几乎都配备有举升机。其中双柱式升举机是当前广泛用的主流升举机,市场上有70%是双柱式升举机,是销量最大的升举机类型。而且安装快、噪声较小、升降平稳。可调整不同车型的支撑部位。

 二、举升机的发展史及分类

 汽车发明后不久,汽车维修机械师就在想:“怎样才能够把汽车举升到空中,从而可以在其下面工作?19世纪20年代初,维修工PeterLunati一直在寻找更便捷的方法来修车,当他有一天看到理发店的能够旋转升降的椅子时,灵光一闪,我们可以升起一个椅子,那为什么不能升起一辆汽车呢?于是,1925年,Lunati发明了第一台汽车液压举升机,他也成为了Rotary(路特力)公司的创始人。早期的单柱地基式液压举升机因为可以快速升降和旋转,以适应于不同身高和胖瘦的“顾客”,大大地提高了比它问世还早的千斤顶和台架的功能,这种早期举升机的旋转功能可以在举起汽车以后,将其旋转360°。现在有些汽车维修厂仍然利用这种举升机为客户提供日常的汽车维修服务。当迈出升起汽车第一步之后,汽车举升机的种类开始变多,各种花样都是为了给维修厂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举升机。目前有JIG(金华)、汉麦克森、序达、元征、鳌福(大车、公交车、重型车辆为主)等。生产的举升机从立柱构造来分类,主要有单柱式举升机、双柱式举升机、四柱式举升机、剪式举升机和地沟式举升机等;按照形状来分,一般可分为两柱、四柱、剪式三大类;按照功能可分为四轮定位型和平板式;按照占用的空间可分为地上式和地藏式。

 剪式升举机使用方便,不占用空间,受到很多实力雄厚的特约维修站的欢迎,也是未来升举机的发展方向。但剪式升举机较为精密,做工不好或者设计不好就容易导致台面不平、单边升降等危险发生,如果利用剪式升举机作四轮定位仪平台,要求就更加严格。

 两柱举升机这种举升机安装快,对使用的条件没有太大限制。一般维修企业都可安装,无需挖掘动土等。产品具有噪声较小,升降平稳等特点,可调整不同车型的支撑部位。这种举升机适用于举升中小汽车进行维修及装配工作。主要用户为以总成大修为主的修理厂及4S店。四柱举升机可适用于大多数车型。但宽大的支撑装置往往会妨碍工作人员的正常维修工作。该类型产品相对于两柱举升机来说,具有快速起降的优势,主要用户为快速保养为主的小型企业,同时4S店对四柱举升机也有很大的需求。而且性能可靠,低耗能,操作方便,结构简单;非对称托臂可伸缩,保证了安全性;拖脚的最低位置低,使得车辆的地盘可以比较低,对各种车辆的适应性扩大了;最主要的是价格低廉,拥有的市场份额较大。

 三、举升机的发展现状

 举升机是汽保行业典型的设备机械,几乎每一家汽车维修企业都需要配装的设备之一。但由于使用寿命较长,使得总体规模不大,目前国内的年需求量仅约为2万台左右,但半数以上市场被国外产品占据,国内产量大概在8000台左右,价格相对进口品牌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慧聪的调查,图1是举升机市场08年的市场占有率情况。

 举升机市场份额(图1)

 显而易见,两柱举升机依然是市场主流。不同的维修企业根据财力、维修项目、车间大小的不同,举升机需求类型也不尽相同。两柱式举升机凭借价格低廉、质量稳定、操作方便等一贯的特点,占据整体市场81%的市场份额,目前依然是市场的主导。图2为国内企业品牌举升机的知名度

 举升机市场品牌知名度分析(图2)

 根据调研结果,元征、中大、序达、汉麦克森等品牌,处于第一梯队,品牌的提及率在10%以上。高昌、皖安等品牌也有较高的提及率。相对于进口品牌的高占有率,国内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有明显提升,说明国内企业正在由单一的追求质量提升向品牌营销方向发展,由品牌带动市场。

 图3为举升机市场价格的走势

 举升机市场价格走势(图3)

 根据图3可以看出举升机的价格呈现明显分布,对于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一些两柱举升机品牌而言,国产的价位约在0.6~1.4万元,进口的.约在1.8万~2.8万元。四柱举升机国产设备的价位在1.0~3.5万元,进口品牌在1.8~4.5万元,价格随着举升吨位的提高而增加。剪式举升机,一般国产设备价位在1.0~4.0万元,进口产品在1.5~4.5万元。

 图4为用户购买举升机时的看重因素的统计

 用户购买举升机时的看重因素(图4)

 在举升机用户最看重因素这一多选题中,质量和安全是前两位的因素。且质量过硬和安全性总是能直接挂钩,而目前的举升机厂家都把安全性提到很高位置上的时候往往又出现了类似机械故障,如无法举升或举升不到位等问题,这与使用人员的操作不当也有一定关联,但通常是国产机出现问题相对较多,所以国内企业在注重产品安全性的同时,应当兼顾自身产品质量,一些不必要的小毛病,往往是导致用户拒绝购买的决定因素。

 四、市场上升举机类型

 普通双柱式汽车升举机(图5)龙门龙门

 龙门双柱式汽车升举机(图6)

 四立柱式汽车升举机(图7)

 剪式汽车升举机(图8)

 组合移动式汽车升举机(图9)

 单立柱式汽车升举机(图10)

 普通双立柱式汽车升举机主要参数

 五、升举机的结构设计

 此结构为普通双柱式汽车升举机设计,总体结构如图所示:

 普通双柱式汽车升举机的总体结构(图11)

 (1)举升结构

 举升机构是由液压以及电器系统组成的。通过电器系统来控制液压单元,油液通过进出液压缸并通过滑台链条来带动整个设备的举升动作,如下图所示:

 升举机示意图(图12)

 在l,a,θ,α,W,Vy各参数都相同的条件下,显然,液压缸布置在右侧时的活塞推力较液压缸布置在左侧时小;而1)比较,则液压缸布置在右侧时的活塞速度较液压缸布置在左侧时高.可见,活塞推力的减小是以活塞速度的提高为代价换来的。

 液压缸布置在剪叉机构的右侧,使得液压缸的活塞推力减小,这就可以选用直径较小的液压缸,有利于液压缸在剪叉机构中的布置;带来的问题是液压缸的有效行程较长,如果台面升程范围不大,液压缸行程的增加也是有限的。

 由此可见,液压缸在剪叉机构中的布置方式对其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剪叉机构折合后,α0角度较小,且台

 面升程不大的情况下,为了减小液压缸的直径和便于布置,应将液压缸布置在剪叉机构的右侧。此次设计中,为避免液压缸过长,应用液压缸布置在剪叉机构的左侧。

 (2)立柱与支撑机构

 举升机的立柱包括左、右两个立柱,中间放置滑台和液压系统。举升机的支撑机构是托臂。当汽车进入到举升机的范围里时,就是通过改变摇臂的角度或方向来改变托臂的整个工作范围的宽度。

 (3)平衡机构

 由于举升机在上升会下降时必须有强制性平衡的装置以确保汽车整体的水平位置,所以本次设计用了对称的钢丝绳走向,可以通过改变钢丝绳的张力来时左右两边的滑台在抬升的过程中保持平衡。

 (4)保险机构与保护

 汽车举升机是一种安全性能要求特别高设备。通常设有多种保险装置和保护措施:液压回路的保压、机械锁止保险装置、机械自锁装置、举升机过载保护、冲顶保护、防滑等等。

 本次设计中电磁铁安全锁机构的组成是:两个滑台上均有安装安全卡位条,在汽车升起后,卡位条与电磁铁连接的支撑板构成机械自锁机构。

 六、参考文献

 1、汽保行业面面观之汽车举升机篇汽车维修与保养2010/9

 2、剪叉机构中两种液压缸布置方式的分析和比较[期刊论文]-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0,26(1)

 3、慧聪汽车维修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汽车举升机JT/T155—2004

 5、汽车举升机液压系统设计[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2007/10第20卷第4期

 6、孔红梅,等,液压举升机同步系系统(J),液压气动与密封。2000,(1):20-23.

 7、钟玉荣,庄清溪,张戈于,黎饱新。YFJ-50移动式气液举升机的研制(J),机电工程技术。2004年08期。

;

[金融学2013年文献综述 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风险也在种类、数量、强度影响等方面急剧增加。对于风险社会的研究也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试图对既往有关风险特别是风险分配的理论与研究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文献综述;风险社会;风险分配

一、风险研究的三种理论范式

在诸多风险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理论范式。一是由玛丽道格拉斯等人为代表的利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风险的“文化/象征”理论。二是由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三是由埃瓦尔德等人借助福柯的理论提出的“治理性”理论。以道格拉斯为代表的分析是建立在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认知手段和保护方式的基础上的。道格拉斯认为,风险是一种在当代西方社会维护文化边界的手段。风险主要被用作抱怨的借口,“有风险”的群体或制度被视为危险的。“有风险的”他者会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或所从属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象征性形态产生威胁。对风险的理解必然是通过文化定完成的,因此是共同分享的惯例或期望;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英国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家们的分析侧重于后现代社会中加深人们对风险关心程度的宏观结构因素。他们认为,在后现代性条件下,风险不仅大量出现而且全球化了,因此比过去更难以被计算、管理或避免。在他们看来,现代性不再是毫无疑问的过程,而是产生了许多危险或“缺陷”。后现代性的核心制度──、工业和科学是风险的主要制造者;“治理性”论者利用福柯的理论,他们认为自16世纪以来,一个巨大的专家知识网络已经形成,与之相伴的是围绕这些知识的建构、再生产、传播和实践而出现的结果,它强调维持秩序和规则依靠的是自愿的“自我训诫”而非暴力或强制。因此,风险被理解为使用规训权力的一种战略,用来控制和管理人口,以最好地实现民主人道主义。(杨雪冬等,2006)而在这些研究之中,尤以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范式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主要对贝克的相关理论为主要分析对象。

二、“风险社会”理论及两种风险分配逻辑

(1)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与鼓吹“后现代性”的德里达等人所不同,贝克是沿着不同的进路对工业社会与现代性进行深入研究的。与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一致,贝克同样也注意到了现代化力量造成的社会发展的断裂。他将现代性区分为“第一现代性”与“第二现代性”,将现代化区分为“(传统)现代化”与“自反性(反思性)现代化”。(传统)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进程对传统社会的抽离与再造,而“自反性现代化”则意味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对工业社会(阶级社会)的抽离与再造。自反性现代化是充满风险的,它指涉人们在传统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种种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制度对其社会自身的重大威胁与毁灭。用贝克的话来说它意味着“创造性(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性。”他将简单(传统)现代化对应为“工业社会”,也即“阶级社会”,将自反性现代化对应为“风险社会”。工业社会关注的是财富如何分配,而风险社会关注的则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用贝克的话形象的来表述,“阶级社会的梦想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和应该分享蛋糕,风险社会的乌托邦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免受毒害。阶级社会的驱动力是: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是:我怕!”贝克揭示了西方社会的重大转变:从“阶级社会”转向“风险社会”,并通过对“科技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深刻剖析全面阐述了其“风险社会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风险分配的两种逻辑。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风险分配模式:一方面,“依附于阶级的”、“不平等”的风险分配模式。用贝克的话来说:“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与媒介与财富分配有着系统的差别。在这种意义上,风险社会和阶级社会有着很大部分的重叠。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像财富一样,风险是附着在阶级模式上的,只不过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由此可见,此种风险分配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平等”的特征,即有权有势的人比无权无势的人承受更少的风险。然而,贝克认为,这并没有触及风险分配的核心。另一方面,风险更多的体现一种“超越阶级的”,相对“平等”的分配模式。在贝克看来,与风险状况加剧相对应的是人类逃脱风险的途径和可能性在减小,即使你拥有财富,也不可能逃脱风险的折磨。他形象地论述道:“自来水管中的污水不会因为谁是总裁而在他家水龙头前停止流淌。”,“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因此风险在其范围内表现为相对平等,它打击所有人,即使是富人也无法幸免。风险在扩散过程中表现出“飞去来器效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风险的等级制逻辑被打乱了,随着风险的扩大会呈现风险分布平均化的局面。从总体上讲,贝克有关风险分配的模式的论述涉及两种逻辑。一是“差异”逻辑;二是“平等”逻辑,并且他更为强调这种“平等”逻辑,认为是它主导了风险分配的逻辑。

三、国内学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分配”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如李友梅辨析了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的不同逻辑,强调风险分配核心内涵还是以“平等”逻辑为主,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旧有的阶级、阶层区分,并提出风险分配可能会成为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路经(李友梅,2008);杨亮才认为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是现代性的两种不同路径,而这两个问题是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杨亮才,2011);刘群(刘群,2007)姚伟(姚伟,2011)等人则从“风险分配”的不平等出发,对贝克风险理论中的有关分配的理论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一定程度的修正。另一类是对“风险分配”的实证研究。如景军以“泰坦尼克号定律”为分析框架,利用流行病学数据,深入分析了中国的艾滋病风险,提出中国艾滋病风险的分配无论是客观风险还是主观风险认知,都在具有不同社会等级与差异的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对风险社会理论过于强调风险分配的平等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偏(景军,2006);张玉林则以当地统计资料与新闻报道为基础,对山西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环境风险与灾难会向农村地区以及底层弱势群体倾斜,从而造成“另一种不平等”的结论(张玉林,2009)。刘岩、赵延东通过对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公众的主观风险感知呈现地区差异和多重复合等特点,三重复合—高度不确定性风险、两重复合—中度不确定性风险和单重—低度不确定性风险三种结构的社会风险共存。研究发现公众普遍对低不确定性的单重风险感知最高,对高不确定性的三重风险感知最低;教育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对高不确定性三重风险的感知程度较高,底层社会群体则对低不确定性单重风险的感知程度较高的结论(刘岩,赵延东,2011)。吴雪明、周建明以城乡分野为视角,得出中国农村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已与城市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基本趋同,而农村居民拥有的抗风险机制却远远弱于城市居民,以收入水平表征的抗风险能力也远不及城市居民。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需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有效降低和化解社会风险的结论(吴雪明,周建明,2006)。由此可见,国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也是从“平等”与“差异”这两方面着手的,但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分配逻辑的“差异”与“不平等”。

参 考 文 献

[1]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2]乌尔里希·贝克等.风险社会[J].南京:译林印书馆.2004:36,57

[3]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友梅.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J].社会.2008(6)

[5]景军.泰坦尼克号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5)

[6]张玉林.另一种不平等:环境战争与“灾难”分配[J].绿叶.2009(4)

求全面预算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报告

班级:09经济学(2)班 学号:Xc09580217 姓名:金芳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而居民消费对于我国GDP新增份额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日趋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张的障碍。我国必须改变过度依靠进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局面,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目前对我国来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全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下,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已引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现有的理论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才能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一)国外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Gormley,Liu,Zhou(2010)认为,若没有提供一系列安全网,如失业、工伤、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为了未来的生活有所保障,最为理智的做法就是尽量缩减当前消费、增加未来储蓄。 Kotilikoff(19)利用生命周期函数,在分析部分均衡和总体均衡时发现,退休效应只是对社会保障在资本存量上的替代效应部分抵消了,因此社会保障会增加居民储蓄,降低消费。

Barro(18)的代际转移支付理论,认为生命周期家理论撕裂了各代人之间的联系,他的理论以储蓄为中介变量,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内个人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因此不部分抵消挤出效应,如果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偏好、禀赋、工作岗位,并且都缴纳相同的税金和社会保障费用,那么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就不会因为社会保障的引入而产生变化。在这种情况,若存在遗产动机,那么社会保障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效应即为零。

(二)国内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强,很多学者倾向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臧旭恒、裴春霞(2004)

认为预防性储蓄量的多少与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消费者的谨慎动机的强度密切相关,在消费者的谨慎动机不变的前提下,不确定性越高,预防性储蓄的量就越多。陶长其、齐亚伟(2007)运用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说以及空间状态模型,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城乡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交替变化。张继海(2008)提出因为居民面临自身寿命的不确定性,会促使其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降低当前消费。尚文程(2011)认为近几年来我国储蓄增量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进行了更多的预防性储蓄。

还有学者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方面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陈树文(2002)基于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消费倾向三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得出有了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就能够增加经济生活中的确定性因素,使居民形成更为稳定、更为理性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释放大量的居民存款,产生巨大的即期消费需求。在当前国家实行增加居民收入政策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和承诺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倾向,增加即期消费(陈圻、黄玲(2004))。王云、辜萍(2001)认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有赖于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偏好,这些除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相关之外,还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密切相关。

朱雨可(2006)从制度转型角度分析,得出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转型,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是经济转型的重大课题,社会保障制度与转型期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的不完善增强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三)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李锴、何红霞、梁磊(2010)认为浙江省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更高,同时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保障性补贴也是促成其消费更高的原因。农村居民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过去我们常说的“靠天吃饭”便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典型。在这样的状态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更加谨慎。城镇居民各种措施和保障措施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更为完善,如具有劳动保险、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等,而广大的农村居民则基本上不享有或较少享有这些补贴,面对未来

收入的不确定性,预防性储蓄便成为其当然的选择。

李鑫懿(2009)认为浙江省省居民消费和储蓄之间并不如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阐述的那样是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同涨同跌:居民既能保证一部分收入存入银行,又能保证消费不减少。全省居民这些年的收入增加很快,从而保证了上述情况的真实发生。但是,浙江居民消费的传统性依然存在,其虽然收入增加很快,但是用来储蓄的部分还是远远高于消费的部分,符合中国人习惯于先储蓄再消费的传统。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态度、感知价值、感知风险都和购买意愿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这三个因素和品牌形象也是有着离不开的关系的,所以可以猜想品牌形象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前也有必然的关系。 章节后要有一段评述这一章的不足

三、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国外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Feldstein(14)选择美国1929-11年(不包括1941-1946年)的时间序列预测社会保障总支出,进而研究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社会保障可以使私人储蓄减少30%-50%。

H.Yigit Aydede(2007)以土耳其为例,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为了量化社会保障变量,他使用土耳其的社会保障财富进行独立研究,研究指出社会保障财富是土耳其家庭中最大的部分,基于社会保障财富中有关消费进行敏感性测试,发现社会保障财富对总消费有显著的影响。

Cagan Phillip(1965)对消费者联盟的15000位会员在1958-1959年间的储蓄行为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与预测的相反,那些参与了养老金的会员降低了自己的消费支出。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参加这类有可能使人们产生提前退休的期望,使得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使他们更多地进行储蓄,减少当前的消费。

(二)国内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有学者直接从实证分析得出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正向的。刘慧(2009)通过利用相对收入说模型,运用19—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着正向的显著影响。刘畅(2008)运用1989—

2005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居民消费数据为样本,用最小二乘法得出从整体上看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与居民消费是互补的关系,而且这种作用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即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金淑彬(2009)通过1981—2006年数据对比得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时候,应当通过发张社会保障事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于泳(2009)利用1980—2005年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和spss软件计算,得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两者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80—2005年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每提高1%,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将增加1199.41元。

段景辉、黄丙志(2011)利用198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不同,间接造成各省市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需求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杨志明(2011)选取样本1986年—2008年全国时间序列和1995—2008年28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表明,短期内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局部地区存在差异性,长期而言农村社会保障总体和局部对居民消费均起到正向作用。

贾小玫、冉净斐(2004)利用2000年和2001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的截面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需求增长具有显著的关系。 但是也有学者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消极的。张亚君(2008)根据1991年—2001年的时序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分析了得出在这一阶段我国总的社会保障水平及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是负相关关系,且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王晓霞、孙华臣(2008)选取1993年—2005年的数据,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社会保障支出是居民消费需求的Granger因,我国社会保障对消费有阻碍作用的结论。杨天宇、王小婷(2007)基于1980年—2004年25年的数据,运用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最终得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能够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吉静(2010),吴庆田、陈孝光(2009),谢文、吴庆田(2009)等多位学者均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向量修正模型来分析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

响。结果均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没有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促进作用。

(三)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王小琴、杨翠迎、米红(2008)利用1980-2005年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24年来浙江省社会保障平均水平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平均水平,并自2000年以来呈现低水平倒退迹象,其中有13年的时间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GDP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慢于经济的增长,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低水平基本适应状态,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仍处于社会保障形成期的初期阶段。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态度、感知价值、感知风险都和购买意愿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这三个因素和品牌形象也是有着离不开的关系的,所以可以猜想品牌形象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前也有必然的关系。 章节后要有一段评述这一章的不足

四、总结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社会保障对降低消费者所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有一定的作用,也有可能对消费增加起了负面作用,使消费者了解到了要预防未来风险,从而更多的增加储蓄。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模型,不同的软件和大量数据,具体说明了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现有研究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分析方法方面,多数实证分析在其模型中没有加入控制变量,分析方法仍然有待完善,但是通过研读以往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俩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需改进的地方,从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二是在分析角度选取方面,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研究大多是从全国角度出发,对各个地区的研究很少。我国的社会保障明显的存在地区差异,对于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是对个别地区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针对浙江省居民消费的倾向,从社会保障支

出方面来分析,并且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居民消费倾向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本文收集了 1985-2011年的相关数据,研究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后就从浙江省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分析,从而提升居民的消费倾向,扩大内需,促进浙江省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陈非,收入差距对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J].经济经纬,2005(6):33-35

[2] 冯云萍.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结构差异的思考[J].调查研究,2012:158-160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6

[4] 黄伯方,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06)

[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57

[6] 李伟.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8(9)

[7] 罗小憨.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

报,2004(11)

[8] 刘艺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求索,2008(1):55-58

[9] 母丹妮.贵州城乡收入差距对于消费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0-23

[10]秦传熙,王彦,罗琳.基于持久收入说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研究[J].时代经

贸,2008(12):55-59

[11]任国强,夏立明.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05(5) :l2-14

[12]孙文海,丁洪福.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研究[J].浙江金融,2010(04):l2-14

[13]威廉·配第:《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4]王实,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制约[J].财经问题研究,2002(12):l2-14

[15]杨天宇.城乡收入差距与有效需求: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模型[J].经济学

家.2001(03) :l2-14

[16]杨天宇,刘晓霞.满足消费最大化的最优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学家,2008

(1):l2-14

[17]邹红,喻开志.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

理,2011(3):45-55

[18]张洁,孟全省.基于消费角度的城乡收入差距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2):31-33

[19]朱诗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对析[J].消费经济,2007(8):46-49.

[20]赵友宝,张越玲,消费需求不足的收入分析[J].财经科学,2000(4):22-24

[21]朱政,王征兵.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J].广东农

业,2011(5):201-204

企业人力管理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浅谈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摘 要:

从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将根据不同专家、学者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地位的阐述,说明预算管理在国家及企业管理中作用。然后,对我国现今的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我们有必要针对具体的公司进行分析的结论。

关键字:预算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涌现。企业集团管理不能仅限于集团总部,还必须关注对其子公司、分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的管理与控制,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十分重要,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需要总部对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而预算管理是这些工作的核心。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要求实施预算管理,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要求100%的企业都做预算。在我国,财政部于2002 年4 月发布了《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由于是指导性意见,不具有强制性,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执行。2007 年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自2007 年6 月25 日起实行。其中《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第三、第四指出:“企业财务预算实质是企业预算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企业各类经济和经营行为合理预计、测算并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活动”、“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推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即要求中央企业实行全面财务预算管理。该办法具有了一定的强制性,但仅仅局限于中央企业,并且办法初衷是如何和控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并没有形成企业的主体意识和管理思想。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企业预算管理仍然存在许多认识和实务的盲区,在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方面有待改善。很多企业尚未认识到实行财务预算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变革,更是管理思想、原则及基本理念的转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得出一个比较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预算的观念最早产生于1215年英皇签署的《大宪法》,《大宪法》中规定:英皇未获得议会同意不得征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的预算这个概念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想当然学术界对此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表述。

下面从中西方对预算以及预算管理的定义来理解其涵义。

1、美国会计学教授Hansen和Mowen认为预算是制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面向未来的财务,它确定了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应取的行动。

2、在安达信的“全球最佳实务数据库”(Global Best Practice)中对预算的定义是: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管理,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

3、在美国会计学者布洛切等著的《成本管理——经营控制与管理控制》中将预算定义为:预算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数量,确定企业在预算期内为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和应进行的活动,包括活动的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

4、中国财务部在其下达的文件中将预算管理定义为: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一边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财务预算是在预算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

5、由财务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编的《财务成本管理》中对预算的定义为:预算是工作的成果,它既是决策的具体化 ,又是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传统上被看成是控制支出的工具,新观念将其看成是“使企业的获得最大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方法。”

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不断创新,预算管理的内涵也有很大的延伸,它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而是兼具分配、控制与激励和考评的全面管理体制。并且要求企业越来越重视整体发展战略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性作用。

在此,我们可以对现今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进行概述,即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对与企业的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动及其制度安排,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监控与考核的全过程。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学者所研究的重点不同,大家对预算管理的作用理解也有着不同侧重点。

刘德华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进行的阐述,主要内容为:

1、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融资、投资、生产经营及财务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考核评价等环节,是企业战略与日常经营的链接点。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是要让企业所有的达到最合理配置,有地高效、协调开展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其意义十分广泛。首先,全面预算是一项科学的控制行为;其次,全面预算管理为管理信息网络化提供了节点;再次,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确定了预算方案的准确性;最后,全面预算通过提高绩效考核的效率、加强风险控制、合理分配提高公司战略管理水平。

3、培养编制全面预算的人才是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必要前提。全面预算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引导、培训和学习,并不断充实、创新。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高层管理者,是全面预算的推动力,如果他们认识到位了、掌握了,消除了误区和盲区,全面预算管理才能落实到实处,才能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渡。

汪宝权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探讨》中说明了发展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企业集团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所有人对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平台,有利于资产管理人履行企业管理职责,规范了经理人的管理行为,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和考核。

2.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企业执行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都是子系统管理、部门单位管理,不能从企业战略高度上整合和聚合力量,只有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作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的贯彻执行和预定经营目标的实现。

3.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解决困扰经营者集权控制与分权管理之间的矛盾,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也有利于企业经营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细化和落实企业的利润、资金、成本费用、业务量等目标责任,有利于挖掘企业潜力而实现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管理者加强基础管理,有利于发现管理中的漏洞,从而改进工作。

虽然他们所研究的侧重带你有所不同,但是我可以总结出全面预算管理的总的作用为:

1、全面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理论的重要发展与完善,具有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全”特性,从最初的、协调,发展到现在的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

2、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远景的具体实施。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控制;同时也是战略远景的进一步落实,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

3、全面预算整合了企业所掌握的经济。体现了的聚集整合性和管理的协同性,有利于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提升企业价值。

三、我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综述,我可以从中得出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实状况,我将在下面针对不同学者、专家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彭成勤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中阐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全面预算一般应建立最高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领导下工作。而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由财务部门负责。这一方面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预算的独立性。有些企业形式上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但未能履行预算管理机构的职能;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各成本中心本应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单位,但预算部几乎包揽了绝大部分的预算编制工作,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预算编制工作。

(二)预算目标方面的不足

企业忽视发展规划与年度预算的衔接,导致预算目标与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脱节,预算目标下达时点滞后,或预算编制的不及时,或预算编制和执行甚至会先于预算目标的下达,直接导致预算的不准确性;预算执行部门对预算目标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预算认识偏差;预算编制时,对内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重视不够,导致预测偏差较大,不切实际的预算目标,有可能导致短期行为。预算以单一财务目标居多,而对影响财务目标实现的经营目标缺乏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从而使得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短期行为,失去了长远的支持力量。

(三)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

预算编制是企业整个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关键环节。企业用编制预算的方法不同,对预算目标的实现和效果就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国家编制预算时经常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方法,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对应不同的经济状况。而我国多数企业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企业应按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在编制预算时,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化、模式化。

(四)预算管理缺少事中控制

预算管理一般仅年初制定了年度,年度中期和期末再开会总结一下,但在中期缺少及时控制。预算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事前、事中控制。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

(五)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考核指标的设置,比较重视财务业绩指标的考核而忽视了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考核;考核和奖惩措施不到位,导致企业预算目标无法很好实现。预算考核未落实到具体责任中心,薪酬激励与公司预算目标不匹配,预算目标与考核“两张皮”。 考核方有时根据自己主观判断人为调整指标,挫伤了被考核方的利益,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李晓鹏在《如何加强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对我国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现状分析,主要问题如下:

(一)预算编制复杂漫长,缺乏准确性

许多大型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周期过长,而且全面预算流于形式,使其执行结果与年初的预算目标相去甚远,已经失去对企业经营的指导作用,导致企业各部门对全面预算失去信心,敷衍了事。

(二)全面预算组织机构不健全

很多企业虽然执行了全面预算,由于高级管理者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致使预算机构设置不全面、预算严肃性较差、预算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及信息化投入不足等。

(三)缺乏全面预算专业管理能力

建立一套真正适合企业的有价值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需要一批专业的预算管理人才。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集团的专业人才只是集中在集团总部,而不能延伸到集团下属的具体管理业务单元。专业能力不足导致预算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以日渐发展,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这许多的问题。

四、国外对全面预算管理研究的发展

预算管理同其它理论或学科一样,也是伴随实践活动的需要,特别是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经过许多人探索、总结和研究而逐步形成和发展期来的。预算管理在西方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始于19世纪末,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个阶段:

⑴成本预算管理阶段

美国是最早将预算作为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的,它被首先应用于广告费分配 (APPropriation)上《》。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借鉴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一些企业用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专门方法运用于产品成本控制,这就是预算管理思想和方法在美国企业运用的最初形态。

1921年美国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The Budget and Accounting Act),该法案实施后,效果良好。1922年,麦金内 (McKinney)出版了《预算控制》一书,将成本预算管理理论和方法从控制角度进行详细的介绍,标志着成本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1925年德国Lehmaun.M.R在其所著的《工业成本计算》一书中论述了企业经营的内容。1930年,他又出版了《企业经济—商业预算》一书,进一步丰富了成本预算管理理论‘2’。

在预算管理的产生期,成本预算主要作为产品成本和费用控制的管理手段,并从属于企业的会计体系,具有狭隘性。

⑵财务阶段

自20世纪20年代,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内容、方法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预算管理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建立起了许多量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变动成本计算法、盈亏平衡分析、弹性等,特别是盈亏平衡点分析理论的形成,成为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的重要依据。

此阶段的预算管理,在内容上大大超出了成本预算的范围,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成熟,我们将其称之为“财务”预算管理阶段。财务相对于成本预算,大大强化了其协调功能,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雏形。

⑶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阶段

早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经济衰退给美国许多工商企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但一些大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器公司对这一次危机做出了反应:发展了一套能够按照仔细预测而得到的需求量来规划和调整其产品流量的方法和分配的程序,预算管理的内容向业务领域延伸,财务预算逐步发展演变为全面预算这一综合性的管理系统。钱德勒在其《看得见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对全面预算管理在美国企业最初运用的功能、以及全面预算管理在西方现代工商企业的成熟与发展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3’。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4’。

⑷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阶段

全面预算自加世纪20年代运用于西方少数大型工业企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至加世纪60年代则几乎成为西方所有大公司内部固定的绩效合同(Fixed performance contract)”,20世纪70年代初,接受了更精细财务勺11练的新一代企业***更是依赖于财务预算目标和激励来驱动绩效的提高,从而取代了诸如生产效率和营销效率之类的指标。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预算管理是一把双刃剑。瑞典商业银行等一批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促使人们对传统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反思,人们意识到预算管理必须突破片面追求短期利润的短期思维,以战略为导向,将信息技术网络、流程再造、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新兴的管理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重新焕发其生命力。因而,在西方的预算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思想逐渐取代传统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思想,正如英国GKN集团给预算重新所下的定义:“预算不是会计师为会计目的而准备的会计工具,而是为确保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组织手段”‘7’。

五、现代西方全面预算管理综述

著名管理学教授Did Otley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系统之一。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对美国400家大型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型美国公司都运用了全面预算管理这一方法。可以说,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经验已经很成熟,尤其是在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方法方面值得我们效仿。

1..在西方企业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通常有主目标和从目标之别

企业预算目标在理论上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划分,但在实践上,企业预算的总目标总要依据其性质、时间和规模,在企业组织内的各个等级层次和部门之间被分解,以使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次都能在相应的业务、职责和权限范围内,为实现企业总目标做出贡献。另外,西方企业在制定长期预算的具体目标时,组织目标和人事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日本和德国的企业中,人事目标及其预算很是受到重视。组织目标包括企业规模扩大、经营方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人事目标包括员工素质、素质结构、职工培训、劳动方式调整等,这些目标都应有相应的正式预算来保证。

2.国外企业预算的编制技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对企业内部预算单位的设计与规划企业内部预算单位的划分与确认,涉及到企业组织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和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

(2)确保预算弹性尤为重要

企业必须使各种预算富有较大的弹性。目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许多企业,已不像过去那样只有一个预算,而是在每一个方面都制定几套方案,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比如某企业制定三套短期预算:一是“激进的”预算;二是“基本的”预算;三是“保守的”预算。

(3)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于预算管理过程

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往往事前考虑的各种设条件或目标要进行修改,利用计算机编制预算,可以把各种需要修改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可以很快得出各种不同的预算方案。世界上最早的企业管理软件是1957年在美国出现的,称为制造预算系统(MRP),这个系统实现了资金和物流的统一管理。到了80年代后期,

随着生产过程的调整、竞争空间的扩大等等,促成企业预算系统(ERP)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E-budgeting技术使得企业可以设计一个预算网络系统,整体企业集团以及所属分公司可以通过网络进入预算编制系统,使预算管理更有效率。如今,越来越多的预算软件应用于预算管理中,并且软件集成能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指标上表现良好,是我国需要学习的地方。

六、结论

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一个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预算管理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并且针对具体环境和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还要做好开展全面预算的宣传工作,使群面预算管理在各企业、单位得到应有的重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德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代服务:中国科技信息. 2006年第15期.

[2]汪宝权.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探讨.财会. 2009第2期.

[3]彭成勤.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商业经济. 2009年第四期.

[4]李晓鹏.如何加强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财经纵横. 2010.

[5]小林健吾著.企业预算管理,台北:台华工商出版公司. 1998年.

[6]钱德勒著.看得见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 19年.

[7]周建勋.郑春菊.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9年第5期中:起11——止12页

[8]赵晓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建议.山西财税:企业视角.2009

[9]程隆云.何鹏.机遇战略和组织的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9?7?14期:起50——止51页

[10]胡如月.关于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关系的探讨.经营与管理.2009.11.第16卷第9期:起22——止23页

[11]魏春奇.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会计之友.2007年第10期上:起10——止11页

[12]赵静.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交通会计.2008.12第257期:起48——止51页

[13]李雅珍.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19期:起328——止378页

[14]周先选.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控制方法.财经与管理.2009年第20期第209页

[15]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杰里米?霍普,罗宾?弗雷泽.谁还需要预算.管理锦囊,2003年第4期.

[17]Glenm A. Welscy. Budgeting: Profit Planning and Control, 5 edition,1988

[18]Mka rA. Covaleski, John H.Evnats III, JonaL.Lutf, Miehael D.Shields. Budget Research: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etive and Criteria for Selective Integration. Jounr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运动补液重要性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企业人力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管理 信息系统 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2007)认为人力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相关的数据(如薪资、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2006)在论述企业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管理系统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普及性,还是计算机系统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为人力管理系统的阶段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代人力管理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这一代的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研制的,未能系统地考虑人力的需求和理念,而且其非财务的人力信息也不够系统和全面。第三代人力管理系统出现在20 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相关的数据( 如薪资、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 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 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数据库技术、客户/ 服务器技术,特别是Intemet/Intranet 技术的发展,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人力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规划和政策。

 企业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选用人才的科学化。人力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提高人力管理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我们更好的管理企业提供了帮助,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和与人力的开发和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的人力开发与管理系统,使企业获取人才,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使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管理信息系统在人力管理的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谭洪波(2003)认为企业人力信息系统在人力管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应用企业人力信息系统对企业人力进行战略规划。

 企业人力战略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供求状况、制订行动及控制和评估等过程。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利用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和手段,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建立战略资料库,对影响人力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和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企业的人力信息系统和战略资料库,收集影响人力供求的各种因素,用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分析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供求进行预测。系统可以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或其他仿真模型来预测人员流动,比较人力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与供给的情况。

 (二)应用企业人力信息系统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

 系统化、自动化的工作分析和岗位测评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构建职位数据信息集,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划岗归类、录入有关的岗位信息。

 2、形成系统化的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和岗位分类图。

 3、把工作构成因素进行分解,构建统一的、结构化量表式的岗位评价要素指标体系数据库,并按要素分层次赋值。

 4、用要素计点法 ( 点数法)或因素比较法的工作评价原理,建立岗位测评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岗位测评系统由职位管理委员会、上级岗位、专家等人员按工作说明书要求及经验对各个岗位的重要性、复杂性等相对价值作出全方位的评价。

 5、通过对各个职位的评价比较,确定每一职位的位置、作用及相互关系,并确定每一职位的工作标准。.

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2)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  摘 要 运动时,身体为了提供足够的能量,新陈代谢的速度会加快。可是,由此产生出来的能量,只有小部分是用于运动动作之中,而70%的能量却化作了热能。这些热能必须有效地排出体外,否则,体温过高会导致永久性的伤害。一般来说,运动量愈大,流出的汗水便愈多,流汗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5-2.5L不等。随着运动医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补液、补糖与运动能力和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大量的科研结果证明,补液不仅只是长时间、耐力性运动项目所需要的,而且是短时间、大强度、间歇性运动项目所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 运动 血液 体育

一、基本原理

在一般情况下,人对液体的需求量是约50ml/kg。如果某人的需求量是2400ml,那么,有约800ml来自饭菜,约1300ml来自饮料,约300ml来自新陈代谢。主要的消耗方式是:约1400ml通过尿,约500ml通过皮肤,约400ml通过呼吸,约100ml通过粪便。

液体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是饮水和排尿。当液体损失达到身体的2%时,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当水分损失达到1 L时,人才感到口渴。人在负荷的情况下,出汗、新陈代谢和维持细胞系统的平衡都需要更多的水。在负荷时,一般有1L的液体作为汗水排出。当温度高于20℃时,排汗量将增加到1.5L。尿的情况也反映了人对液体需求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人每天排尿5-6次,尿色淡黄。当排尿数量减少时,尿色变深,可能是缺水所致,应补充足够的水分。

二.国内研究

(一)运动前

一般在运动前3O-12Omin补充水分约300-500ml,这样可以帮助减缓体温升高,提高体内水分的贮备,减轻运动时的缺水程度.预防运动中出现脱水的情况.在特别热的天气里.还需额外补水250-500ml。注意这一阶段的补水量不能过多,因为大量的水贮留在胃中,会使人感到不适.大大降低了运动能力。

(二)运动中

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每隔2O-3Omin补一次水,每次约补15O-200ml。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进行中补水要讲求量少多喝.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中会增加心脏负担,对身体不利。再者,喝多排多,使得大量盐分流失.破坏了血液中盐的平衡,很容易增加身体的疲劳感,引起肌肉痉挛。如果你参加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健身运动,就需要在运动过程中分次补入15O-300ml水,可在每次组间休息时喝水,每次饮水量不超过1OOml。如果运动时间持续2-3h,最好还能及时补充糖分以免出现低血糖,因此选择一些甜的饮料.如掺水的果汁;如果运动超过3个小时,就需要在运动中分次摄入500ml左右的水.而且要准备一些水果。当然,针对不同强度的运动,补水量也要适时调整。比如高温瑜伽,在温度高的情况下身体的水分蒸发得特别快,一定要带足1000-2000ml左右的水进入热瑜伽房,以免引起脱水。

以马拉松运动来说,如运动员要完全补充流汗所失去的水分,便需要每6-8min或每公里路程喝一杯水。可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运动会压抑口渴的感觉。如果运动员单凭口渴的感觉来补充水分,他们的血流量便会减少8%-10%,从而影响了运动表现,所以,有的补充水分方法是必须的。

(三)运动后

剧烈运动后及时纠正脱水和补充能量可加速机能恢复。有效地恢复运动中丢失的体液应包括液体的总量和电解质两部分。当补液量大于出汗量时,如补液量是150%的失汗量,体液才能很快地达到平衡。补液中钠含量的高低也会影响补液的需要量。当钠浓度高时,尿量会减少,因为钠离子在体内能抓住水分,从而帮助体液的恢复,减少补液量。但是,钠浓度太高影响口感,减少液体的摄人。

应补液的总量可由体重恢复的情况估计,补液仍以少量多次为原则,不可暴饮。一次大量喝水,只是一时抑制口渴感觉,但会增加排尿和出汗,使体内电解质进一步丢失,增加心、肾负担,稀释胃液,延长恢复时间。运动后的体液恢复以摄取含糖——电解质饮料效果最佳,饮料的糖含量可为5%- 10%,钠盐含量30-40mg当量,以获得快速复水。不要用盐片补钠,盐片会刺激胃肠道,加重脱水,还可引起腹泻。

三、补液的成分

体育运动过程中应补充什么液体,前人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的已取得共识,例如应在液体中包含有电解质、能量物质等。还有的学者将补液与我国传统的中医研究相结合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例如,李香华等通过研究发现补充猕猴桃汁饮料对大强度运动时机体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推测可能主要是高含量的维生素C、猕猴桃碱及微量元素锌和硒联合作用的结果;吴纪饶等研究发现服用复方白蚁制剂能明显提高血浆SOD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运动时体内自由基的生成,同时得出如果系统服用复方白蚁制剂能有效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加速运动后机体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恢复,从而有明显的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结论;廖冠群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田径运动员集训期间服用活血皇浆能增强身体工作能力,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所以运动饮料成为了运动补液的首选。运动饮料指添加了钾、钠、钙、镁等电解质成分和少量糖、维生素等的饮料。是专门为运动员设计的饮料.对运动后恢复体内水的平衡有帮助。剧烈运动时,饮料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糖可以为运动提供一些快速的能源物质。如果是参加运动量大、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可以饮用运动饮料。而对于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来说,运动饮料所含的钠元素会增加他们机体的负担,引起心脏负荷加大、血压升高,不宜多饮用含钠盐较多的运动饮料。此外.运动饮料含有一定量的糖分对于运动瘦身一族也不适宜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体能与营养恢复[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7.

[3] 王鹏.运动补液[J].时代体育.2009(8):47.

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范文

 由以上的教学策略可以看出,我国的?有效教学?策略还停留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并且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尝试而总结出来的,理论意义和科学水平并不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拾回被丢失的教学评价,作出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 ?有效教学?的效果和评价

效果 ?有效教学?影响之所以如此大,且深受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睐,是因为运用?有效教学?,普遍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而且,通过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孙亚玲认为对于我国来说,?有效教学?最大的意义有三:一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尝试;二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创新;三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的研制。无疑,孙亚玲的概括是具体且科学的,而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但也有学者认为,过分地注重?有效?,将会适得其反,甚至有些老师没有把?有效教学?行为理解透彻,只注重教学行为的形式,从而使学生走向机械式的学习。其中成尚荣就指出,?有效教学?是技术化、工具化的教学方法,它带来的结果是教学模式的高度统一。?有效教学?还会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陷入以下几大误区:以?有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有效?、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因此绝不能以?有效教学?代替整个教学改革。

 对于?有效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不同的`人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现有的研究表明,在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实施?有效教学?,肯定会有好的效果。只是?有效教学?不是?速效剂?,它的效果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显示,而不是立竿见影。而如果没有认清?有效教学?的内涵,盲目运用所谓?有效教学?行为,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也是负面的影响。 2.?有效教学?评价 正确的?有效教学?评价,对?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够优化教学活动,保证一切教学活动内容的合理性。而对于?有效教学?评价的概念始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就有学者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的评估与判断。 根据这个理念,他还给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定了?五有?标准:有课程、有学生、有过程、有特色、有实效

 有学者提出,对?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教师在社会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要从三个视点去判断,即远观、中观、近观。若从近观的视点去评价?有效教学?的话,首先要从学生的自我主观评价开始,即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学校对教师的间接或直接的评价。

 海南师范大学关文信教授则认为合理性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因此要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体现这种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表现为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的统一、中心价值和非中心价值的关系。过程价值是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教学价值,终极价值是教学中最终要实现的价值,人的发展是二者的统一发展。中心价值是指教学价值中对人的整体素质培养起决定性影响的价值,而围绕中心价值的其他价值就是非中心价值,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也有学者把教学的知识价值、教学的文化价值、教学的发展价值作为评价?有效教学?的视点取向,他认为?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是否清晰,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建立,所以评价时应从具体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评价。

 总的来看,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它究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只有站在时代的特点上,结合历史的精华,才能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性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