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质范文 优质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_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全套

tamoadmin 2024-08-25 人已围观

简介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2.小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案5.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7.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

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2.小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

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案

5.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7.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_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全套

#教案# 导语《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 “平均分”

 6、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篇三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套教案(下册) ,内容很多,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第一单元 位置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二、教学目标:

1、\x09基础知识:

(1)\x09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x09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x09基本技能: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3、\x09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课时安排:5课时

课题:认识上下1

一、\x09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上的内容、第2页做一做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x09基础知识: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x09基本技能: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x09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难点是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四、教学准备:

1、\x09教师:教科书第1页主题图.投影图、智慧星、学具袋、

2、\x09学生:学习用品.

教学环节\x09教师活动\x09学生活动\x09教案修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揭示课题

三、讲授新知识:

\x09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拍手游戏,我说要求请同学们做动作.

师生合作:以身体为参照物,

请指一指那是上

请指一指那是下,

请指一指那是前,

请指一指那是后,

教师在说要求的时候,学生可以按要求做动作.

你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了老师的提问,你们真棒!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吗?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上、下、前、后”的知识.

1、\x09教学上、下的认识

师:寒小朋友们都到哪里去玩?你们都做什么交通工具去玩的?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投影)这是我国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于长江,一般轮船正穿桥而过,桥上的铁道上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道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这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有关上、下知识的问题吗?分组合作,讨论、讨论、\x09学生活动

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生:齐答 想

生:火车、轮船、汽车、飞机、、、、、

生: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感到祖国的雄伟的气魄.

\x0戏可以改为击掌,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师:火车的上面有什么,火车的下面有什么?

你能用上或下说一句话吗?

小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一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带动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习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26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湖面上还有几只鹤?

 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设计意图:在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二)4-2

 1、教师出示4只气球,慢慢放走2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2=2的含义,齐读算式。

 (三)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四)5-2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小白兔蘑菇的形象,这样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集体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26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含义

 2、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来有4只羊,一会儿跑走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羊?

 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1、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2、消防池里有5把铁楸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中的第1题,是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2、3题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4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4.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砖头。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木头。)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算律的含义,再教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 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 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 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 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 具: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 算

 25+75= 48+70= 133+77= 150+390=

 820+180= 725+36= 301+299= 999+10=

 二次备课:在25+75=100中,25是( )数,75是( )数,100是( )。

 2、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

 二次备课:如果学生分析的没有困难,就不需要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看情况在定。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

 上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 号) 板书:40+56(=)56+40 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交换40和56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出示: 36+84 84+36· 158+68 68+158

 上面的每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同桌讨论,老师巡视参与)集体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a+b=b+a)

 7、练习(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 09+31=_+_ b+_=_+_ a+_=10+_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例2)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解答。

 3、质疑解答:

 (1)可以看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的?

 板书:(88+104)+96· 88+(104+96)

 4、观察: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5、比较发现: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6 、观察:

 (1) 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

 (2)每个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

 (3)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顺序不同)

 (4)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加数都一样)

 (5)每组两个算式变,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7、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内容,请学生思考后填空。 ( )相加,先把(·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 )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8、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老师板书:(a+b)+c=a+(b+c)

 9、练习(用加法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

 (43+145)+55=_+(_+_)· 215+(85+30)=(_+_)+_

 (134+112)+88=_+(_+_)

 三、巩固练习(下面等式运用了什么定律?)

 82+0=0+82· (· ) 47+(30+8)=(47+30)+8 (· )

 (84+68)+32=84+(68+32)(· ) 75+(48+25)=(75+25)+48 (· )

 小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最大的区别是:交换律改变的是数的位置;结合律改变的是

 运算顺序。结合律的重要标志是小括号的应用。

 四、总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二次备课:在教学中,将40+96=96+40 (88+104)+96=88+(104+96)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根据算式在用不同形式表示会容易一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

小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看主体图: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所获得的信息,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问题

 上午行多少千米? 下午行多少千米? 一共多少千米?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5=________+35

 2.加法结合律.

 看主体图: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各天行程.

 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4+5=5+4(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案

#教案# 导语《解简易方程》为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 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 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篇二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篇三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 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 )的( )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方程的解。

 (3)求( )叫做解方程。

 (4)x-15=20 这个方程的解是( )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0.3=1.8 x-1.5=4

 x-6=7.6 x+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 教学内容

 数学乐园(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2页、83页)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活动内容

 1、走数学迷宫。

 2、对口令、拍拍手。

 3、小邮递员。

 4、 排排坐比反应。

 5、花蜜练判断。

 6、看图列式。

 7、思维拓展。

 四、教学准备

 CAI课件、水彩笔、、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实践活动课

 老师:同学们,数学乐园开园了,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做游戏吗?

 (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设置悬念,带入一种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活动流程

 (一)走数学迷宫

 复习0—10各数的认识

 A、说数。老师:远处走来一群数字宝宝,认识它们就请大声读出来!

 B、用数。老师: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句话吗?

 C、找数。启发学生: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字呢?

 小 结:是呀,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在游戏中去发现数学,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吧!

 D、排数。(课件出示:迷宫图)

 老师:到数学乐园去的路很多,让我们跟着小白兔由入口进入迷宫,按1、2、3……9的顺序走,米老鼠和唐老鸭会分别在两个出口处迎接我们呢!

 学生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讨论,然后用不同色的水彩笔在答题纸上画出不同路线。比一比看哪组想的最多,展示设计路线最多的作业纸,进行奖励。

 E、找规律。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老师:同学们,不管按照哪种路线走,怎样才能确保不迷路顺利走出迷宫呢?

 设计意图:通过读数、用数、找数、排数几个环节,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好数学是必要的,也是很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对口令、拍拍手

 老师:我们终于来到了数学乐园,这里有很多小动物想与我们一起玩呢!让我们跟着小猴淘淘一起来玩第一个游戏。

 A、对口令。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抽一张卡片问:我出几?你对几?几和几组成几?

 B、拍拍手。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抽一张卡片,然后拍手,其余的人也拍手对出卡片上的数。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对于计算加减法很有帮助。通过对口令、拍手游戏起到了强化作用。

 (三)小小邮递员

 老师:同学们看,谁骑着摩托车来到了乐园?你们能帮帮邮递员叔叔把信投进信箱里吗?

 老师问:怎样才能把“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呢?只要把“信”(即口算卡片)上的题目得数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信”投到标有这个数的信箱里。

 1、学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即口算卡片),在音乐声中分组走上讲台送“信”。注意:有的卡片上面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是没法送出的信。对于没有送出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不出去。

 2、检查送信游戏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加减法的口算是否流利,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所以一年级的口算重在练习他们的速度快和准确性。这个游戏,即要求学生快速把“信”送到,又要求学生必须送对,侧重了对这两方面的训练。

 (四)排排坐

 全班起立。从前往后报数,老师提问:

 1、请这一组的前面3个小朋友站起来。请第3个小朋友拍四下手。

 老师:这句话里两个“3”,含义一样吗?“3”个小朋友,表示什么?第“3”个小朋友,表示什么?

 2、请从前往后数第1个、第3个、第5个、第7个小朋友站出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3、请从后往前数第2个小朋友站起来,你们组有女生几人?有男生几人?合起来一共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请从前往后数第2个小朋友站起来,你前面有几个人?你后面有几个人?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效地复习了基数、序数的概念,教学生加以区别。通过“从前数第2个”和“从后数第2个”地对比,让学生了解数数时方向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时,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都是求和,但题型有所不同,通过对比练习教学生灵活解决生活问题。

 (五)花蜜(课件出示动画图)

 老师:草地上有很多鲜花,蜜蜂正忙着蜜呢!如果算式没有问题,蜜蜂就能到花蜜飞走了。它们都能顺利走花蜜吗?

 5+3+2=10 8+2—1=5 5—4—1=0 5—3+2=10

 设计意图: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型的练习,引导学生看清符号,明确运算步骤,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看图列式(课件出示动画图)

 先引导全班学生说图意,再指名列出算式,集体订正。

 A、白兔图(加法:6+2=8)

 B、天鹅图(减法:7—3=4)

 C、松鼠图(一图四式:5+3=8 3+5=8 8—5=3 8—3=5)

 设计意图: 让学生完整的描述一个数学问题,重视培养学生正确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基础。

 (七)思维拓展

 老师:同学们,聪明屋的小博士在等着我们呢?他出了一个思考题来考考大家,你能解答它吗?

 提示学生从最下面的空思考,从较小的数思考。

 三、 活动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在“数学乐园”玩得开不开心?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等以后我们学会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好吗?!

 设计意图:常见的数学游戏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而我设计的整堂课的游戏活动融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兴趣盎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体现着很强的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x页的内容,做一做,练习十一第x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20÷5=(20×10)÷( × )=( )

 2、想一想: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3、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启发诱导,发现问题:6:8和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6:8=6÷8=6/8=3/4 12:16=12÷16=12/16=3/4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总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活动二化简比

 学习方式:尝试训练、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1)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2)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3)指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运用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1)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比。

 (2)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前项和后项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

 (3)尝试化简。

 (4)汇报交流: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5)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6)出示例题,组织交流

 ①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6:2/9=(1/6×18):(2/9×18)=3:4

 ②前后项先化成整数,再化简:0.75:2=(0.75×100):(2×100)=75:200=3:8

 ③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1/6÷2/9=1/6×2/9=3/4

 (7)小结: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数的,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再化简。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xx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第xx页练习x的第x、x、x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xx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x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支红粉笔、五支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xx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2、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二、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也要求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xx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x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x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x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x第x、x、x题。

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通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x分)

 1、出示口算题,x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x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x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②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xx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三篇

#四年级# 导语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二)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三)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

 难点: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

 学具: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1.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介绍数位。

 一开始上课时,同学们读的万以内的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3876,是由3个千,8个百,7个十和 6个一组成的。6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7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8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3个千是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叫做数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个级和万级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个数位;从第二位起,都是十、百、千。

 不同点:万级多一个万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

 练一练

 (1)十万有( )个万,一百万有( )个万,一千万有( )个万。

 (2)一百万有( )个十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一亿是( )个一千万。

 (3)从低位到高位,按照数位顺序说出个级和万级的每一个数位。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5)万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3.教学例1。

 (1)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二十八万。

 引导学生用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万级数,但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数,再用文字写出来。

 (3)提问: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先按个级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4.教学例2。

 (1)指导学生读例2各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

 ①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②怎样读万级的数?

 ③在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④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读几个?

 阅读课本第3页,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读出下面每组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灵活性练习。

 出示活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训练。

 移动卡片上的数字,让学生读出各数。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题,自制一张亿以内数位顺序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和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并学习按级读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和按四位分级。

 第二部分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85000030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3)六千八百五十万写作:68500000(×)

 一百万七千写作:1007000(√)

 四万零九十写作:4090(×)

 (4)17860000米=(1786)万米(√)

 17865000米≈(1786)万米(×)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教学内容:p27倒数的认识,练习六全部习题。

 教材简析: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 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 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 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二、新知探索:

 1、 研究倒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 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    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    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分数。)

 (b、    以“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    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    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分数)

 (e、    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 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三、反馈巩固:

 1、 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 练习六 5(判断)

 3、 补充判断:

 a、 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篇二

 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1.交流

 师: 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联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联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联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 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   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出示卡片  (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8 6/5 99

 (2) 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8 0.4

 小组讨论 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 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必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布置作业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啊,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多媒体教室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和***互为好朋友(也可以说***是***的好朋友)

 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和***互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

 1、(课件出示例7)

 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 (课件展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 ,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引导学生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我们能不能说3/8是倒数?“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比如5/4和4/5的积是1,我们就说……7/10和10/7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请你再举个例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5、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数呢?

 (学生写并汇报师板书。)

 三、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写出更多的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四人一小组,怎么分工呢?(请学生说建议)准备好了吗?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真不错。 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2、师:其实我知道大家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啊,一定有窍门,所以才会写得那么快,那么多,是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看?

 (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规范说法。

 3、师:正因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师指黑板)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个数的倒数来,对不对?

 4、师生一起小结:也就是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5、学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6、0的倒数呢?

 启发思考,允许讨论。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归纳小结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 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7/12=12/7)

 师:为什么? 规范书写,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完成练习十一第二题。

 4、完成练习十一第三题。

 5、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应该有的汇报是: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分数(大于1)。

 生2:大于1的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小于1)。

 生3:几分之一的倒数都是整数。

 生4: 非0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倒数这一小节,就像是一篇文章里的过渡段一样,既承上又启下,是学习下一章分数除法的必要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练习,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