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tamoadmin 2024-08-20 人已围观

简介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案2.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4.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6.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24小时计时法》教案7.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公顷、平方千米》教案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例1。 教学目标: 1、结

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案

2.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4.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6.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24小时计时法》教案

7.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公顷、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和培养方向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1、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是不变的。

 2、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转。

 教具准备:

 课件、指南针、方向牌、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1、 活动:我们先来活动一下,大家一起来

 向前点点头,向后指一指,向左弯弯腰,向右拍拍手。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用到那些方向词?(前后左右)

 (请2人一起面对面做游戏)

 老师同样这么说,为什么他们做的不一样?(朝向不一样)

 小结:看来单单用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

 2、师:生活中还有那些表示方向的词?(揭题,板书课题)

 对于东南西北,你们已经知道哪些?大家已知道这么多,你们真爱学习,知识真丰富。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怎样辨认东南西北。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1、 学习辨认方向

 师:你们知道早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那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呢?(发方向牌:东)

 还有3个方向呢?看来有点难,请电脑博士帮帮忙吧。

 出示儿歌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齐读,确定其余三个方向,发方向牌:西北南)

 学生一起面向太阳(面向东)站立,边指边说,同桌互说。

 2、 活动巩固方向

 活动一:指一指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辨认东南西北,接着老师报方向,你们能迅速地指出来吗?

 东,西。 南,北。

现在你们发现什么?(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板书)这是辨认方向的一个好方法。

 练一练:咱们来一道填空题

 我的前面是东,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面是南,我的右面是( ),

 我的后面是西,我的前面是( ),我的右面是北,我的左面是( )。

 活动二:转一转

 现在老师再报出一个方向,你们能很快地面向着这个方向吗?

 面向东,面向南,面向西,面向北,(再来一次)

 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什么?(顺时针转,板书)

 这是辨认方向的又一个好方法。

 只要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就能按照顺时针转的方法辨别其余三个方向

 练一练

 我的前面是西,大家用顺时针转的方法,指出其余三个方向。

 我的前面是南呢?

 活动三:写一写

 发现了这么多的辨认方向的好方法,真不错。现在老师要收好方向牌,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要求是:一人,先东南西北选一个方向站好,再说说其余方向。还有一人记录。

 汇报: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你们又发现什么?(小结:人的朝向是可以变的,但方向是不变的)

 活动四:猜一猜

 蒙住一同学的眼睛转几圈,然后大家告诉他前面是什么方向,再让他猜出其余方向,大家当裁判。

 再让他当小老师出题考考大家吗?

 三、走进生活,活学活用:(课件)

 1、 完成书上例题1

 2、 要求:学生当向导,介绍以本学校的校园为中心,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

 3、 综合练习

 《帮迷路的小兔回家》:一天下午,一只小兔在树林里迷路了,它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记得自己的家在树林的东面,可树林的东面在哪儿呢?它怎么也找不到,这下,小兔可着急了。你们有办法吗?

 小结: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辨认方向,(课件)使我们不会迷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东南西北方向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学习。

 四、总结

 1、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 回去看看自己家的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

 3、 写一则《我帮迷路的小兔回家》的数学日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案

#三年级# 导语小数,是实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它是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号。其中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了解小数产生的生活背景。

 2、知道以米、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懂得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以米、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难点:建立十分之几的分数与小数间的联系,体会小数十进制位值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入小数。

 1、谈话:同学们,数学课经常与数打交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商品信息,请大家给这些标价牌上的数分分类,怎样分呢?(同桌交流)

 24元  3.45千克

 119元  0.85元

 10元  2.60元

 全班交流:(指名一生交流自己的分法)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分?它们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三个数中没有小圆点,右边的三个数都有小圆点)

 2、引入课题:左边的数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像右边这些带小圆点的数叫小数。小数是数的王国中又一个新的成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3、有关小数,你知道什么?

 4、你比较熟悉哪一个?你能来讲一讲吗?

 二、自主实践,认识小数

 1、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以3.45为例,师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师:小数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板书:小数点)小数点可是小数的重要标志。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是---小数部分。(板书)

 2、读小数。

 谁还记得这个小数怎么读呢?(3.45)

 师:看来你听的非常认真。

 生1读,生2读,全班读。

 师:我们把这个小数的读法写下来。我们刚才读了几个字?读了几个字,我们就写几个字。(板书)

 生活中还有许多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

 师:找同学来读,如果读对了,我们就跟着读,读错了举手纠错。

 师:36.36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小数,边读边思考:读小数时,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的读法一样吗?你是怎么读的?同桌说说,汇报

 生:读小数部分,那个中间的“十”就要去掉。

 师:也就是说,读小数部分时,是不是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

 生:不是

 师小结:整数部分就按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是几就读几,就像报电话号码一样,一个数一个数,依次往下读。

 认识了小数,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

 三.结合情境,理解小数。

 (一)借助长度单位理解小数。

 1、标出相应的长度。

 出示米尺:观察这个线段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把一米长的线段分成了10份。教师:数学要严谨,准确的说,强调“平均”

 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几分米?为什么?

 生:1米=10分米,把10分米平均分成十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

 齐读: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

 师:知道了每一份是1分米(板书),谁能快速说说,从起点分别到箭头所指的地方有多长?

 分别标出3分米,5分米,8分米。

 生答:3分米、5分米、8分米

 师:为什么这里是3分米?

 生:因为有3个1分米。

 2、用分数表示。

 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预设生:把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它的1/10。

 师:1分米是1米的1/10,也可以说成1/10米。

 师:老师刚才说了什么?谁听明白了?(板书1/10米)

 3分米,5分米,8分米又可以写成几分之几米呢?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用分数表示这些长度。

 师:为什么3分米可以写成3/10米?

 预设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它的3/10米。

 3、小数表示。

 1分米可以写成分数1/10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米。

 师:想想整数部分为什么写“0”?

 预设生:因为1分米不够1米,所以在整数部分写0。

 师:1表示什么?

 生:1表示1分米。

 师:1还可以表示什么?

 预设生:10份里面的1份。

 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把其他长度也用小数表示出来。

 师:3/10,5/10,8/10,又可以写成怎样的小数?

 生:0.3、0.5、0.8。

 师: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3分米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要写0,小数部分因是10份里的3份,所以写成3.

 总结归纳。提问:为什么这些小数的整数部分都是0?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竖着观察)怎样的分数可以写成怎样的小数?(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米)

 师:0.3和0.5中间是那个小数?0.8后面呢?0.9后面呢?

 4、交流讨论: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米。

 生:写成1.3米

 师:为什么这时整数部分不写“0”?

 师:1.3米中的1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二)借助元、角、分进一步理解小数。

 课件出示做一做图:

 1、出示人民币图:这幅图你能看懂什么意思吗?

 预设生:10个一角=1元,1元=10个一角

 2、学生交流:

 1角是1元的()分之(),

 生:因1元里面有10个1角,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10元,还可以写成(0.1)元;

 师:整数部分为什么写“0”?“1”表示什么?

 生:“1”表示1角;十份里的一份。

 能像老师这样,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填空吗?

 5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8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8元5角写成小数是()元。

 提问:为什么5角是十分之五元?为什么0.5元的整数部分要写0?那么。

 8.5元的整数部分为什么不写0呢?

 四、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十分之几米可以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元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用小数怎么表示?提示书写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会正确地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素养目标: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点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教学难点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师:大家看这些中的数,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是小数。

 师:关于小数,你知道哪些?

 生:比整数多个小圆点。

 师:像3.45,0.85,2.60,36.6这样的数字我们叫小数,(板书小数的概念)这中间的点就叫小数点,这个小数点是个小圆点,要写在前一个数字的右下角。

 师:你能从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数,说一说它表示多少吗?

 生:0.85元表示八角五分。2.60元表示二元六角零分。

 师:还能说说哪个?看来大家对表示价格的小数比较了解,那我们就从我们最熟悉的价格来认识小数吧!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是老师收集的物品价格信息,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小数?

 生:二点五十。

 生:二点五零。

 生:一点零五。

 生:一点零五。

 生:二十八点五零。

 生:二十八点五十。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数同学们有不同的读法,到底哪种读法正确呢?现在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示范标准读法)你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吗?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数该如何读吗?

 生总结: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师: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再来读读生活中其它的小数。

 陆地上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8.5米,它的体重可达5.25吨。

 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

 世界上的鸟是非洲鸵鸟,它的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1.5千克。

 的水母是北极霞水母,伞盖直径可达2.5米。

 (二)初步认识小数

 (1)元进制

 师:看大屏幕,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一角。

 师:你能指出其中的0.1元吗?(学生上台指)

 就只有这一个能代表0.1元吗?(每个一角都能表示)

 0.1元用分数该如何表示?为什么呢?

 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一角,用分数表示就是1/10元,用小数表示是0.1元。

 师:0.2元如何表示呢?0.3元呢?0.4元呢……

 0.9元呢?谁来指一指?

 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一角,其中九份用分数表示就是9/10元,用小数表示是0.9元。

 师:那1.1元表示多少个一角呢?为什么?

 生:11个,因为1.1元表示一元一角,就是11个一角。

 师:1.2元呢?1.3元呢?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部分表示什么?

 生:元。

 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

 生:表示角。

 师:那你认为第二位应该表示什么?

 生:表示几分。

 师:下面看谁会动脑筋,如果不够1元,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应该写几?如果不够1角,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应该写几?

 (2)米进制

 师:不仅在表示价格时,我们常常用到小数;在测量长度时我们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一起来看看。

 这是条1米长的线段,现在把它平均分成10份。

 师:这一段用分数如何表示?用小数如何表示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师:取其中的4份、5份、7份、9份呢?分别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又怎样表示?拿出草稿本,写一写。

 师: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部分表示什么?

 生:米。

 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

 生:表示分米。

 师:那你认为第二位应该表示什么?

 生:表示毫米。

 师: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小数与分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在真分数的情况下)

 三、巩固提升

 (一)下面的小数一个零都不读的是()。

 A、80.6  B、2.60  C、3.05

 (二)看图把黑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三)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3分米=()米

 1米3分米=()米

 四、全课小结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往一般出现在第八册教材中,在新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此内容被下移到第六册,是在一年级学习了认识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后进行。由于这课内容自身特点的原因,教学应以讲授式为主,对新知的学习探究性并不是很强,思维含量也不太高。怎样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怎样在这样的接受性学习中挖掘出探究因素,让接受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这是我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因此,我围绕教材用一幅情境画的形式,把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把数学文化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通过让学生观看小数点的历史短片,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文化,使他们学习有意义的数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师让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游戏的形式组织课堂

 通过数学小游戏——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变换枯燥的课堂练习方式,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进学生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在此乘热打铁,出示每种动物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的读法目的。

 总之,使每一位学生拥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具备发展的能力,使之乐学、会学,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小主人,一直是我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

第六单元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自学反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师点拨,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课件出示:例2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2、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3、完成课本第79页1、2、3、4题。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2.(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考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专家建议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 小组合作 课件演示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表格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体检,在体检中有一项是称体重,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1.1 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同学们的体重情况吗?

 1.2 你怎么看出来的?(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2.1 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2 对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2.3 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2.4 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三)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对表头的认识以及复式统计表中横栏、纵栏所表示的内容的认识。

  教学准备:

 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兴趣小组标签、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前几天我们称量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现在老师想统计我们小朋友的体重情况,比如20千克及以下的有几人?21-25千克、26-30千克、31-35千克、36千克及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怎么统计?

 2.学生自由回答统计的方法。(站起来数一数、举手、写票等)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吧!

 3.完成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吗?(个别学生回答)

 4.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答师小结:进行体育锻炼及不挑食教育:胖的小朋友平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瘦的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

 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

 3.制作复式统计表。

 (1)师: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后得出: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2)先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试一试,然后让生演示各种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上下一移,把范围这行重合这种方法最好。(能这样演示最好,不能的话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3)师:这样合并以后你能看出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了吗?

 这样合并后和刚才比较哪个简单呢?(这样简单)

 4.完善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1)师:这样合并以后,还有些问题,就是我们有两条数据了,不知道哪条是一年级,哪条是二年级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对刚才合并的统计表稍微做些改动,(在两张统计表上改一改),老师已经制作了一张新的统计表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2)师:第一格我们称为表头,里面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教师对横栏、纵栏及表中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两张单式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手中的复式统计表吧。

 5.观察、分析统计表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新做好的统计表,比较一下16-20千克范围内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几人呢?31及31以上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呢?

 (2)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生答)

 师:的确如此,复式统计表在分析和比较多个数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板书: 优点:便于比较和分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介绍: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计算机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田径小组。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统计吧。

 2.活动要求:

 (1)现在老师先选出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拿好标签,你想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就站到哪一组,但是要按顺序排好队伍。

 (2)请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统计好自己小组有多少位同学。

 教师边把兴趣小组标签贴在黑板上的同时边让组长说一说自己组的人数,学生完成手中的统计表。

 3.根据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多,一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少。

 (2)我们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比一班参加篮球小组的( )人。

 (3)一班参加人数最多的兴趣小组比我们班参加人数最少的兴趣小组多(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呀,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了什么呢?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地方要用到复式统计表呢?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3)能选择恰当的面积单位,计量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

 1.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初步认识面积单位。

 1.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加强对抽象概念的把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单位,正确建立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面积单位概念,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工具

 计算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2厘米,宽1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1)?2=6(厘米)

 (二)引出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在这基础上学习新本领吧!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学习例1

 课件出题例1的插图。

 (一)认识表面

 教师: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请同学们说一说?(黑板、门窗、桌椅等)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黑板、电视机、红旗、门等物体的面,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面叫做物体的表面。

 教师:小朋友们,任何物体都有表面,观察一下教室里每一个物体,看看它们的表面都是怎样的,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

 (二)通过比较,了解面积的含义

 1.教师出示黑板图和红旗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那个表面大。

 学生会很容易判断它们的大小。(黑板表面大)

 2.教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表面,知道物体的表面大小在数学上叫什么吗?

 (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3.教师出示以前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

 问:老师展示的这些图形,大家都认识吗?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它们的大小,也是这些图形的面积。

 4.教师出示一些较特殊的图形

 问:观察这些平面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有面积吗?

 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试着回答:这些图形有的没有封闭,不是一个面,应该没有面积,下面几个虽然特殊,但都有表面,应该有面积。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围成的平面。

 指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

 5.讨论总结面积的定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总结面积的定义吧,谁来说一说。

 生甲: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生乙: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封闭图形又叫做围成的平面图形)

 教师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学习例2

 问:我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给我们两个图形,我们会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有的图形一看就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指出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教师并用课件演示)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有的图形一下看不出来,可以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小。(指出这种方法叫重叠法,教师用课件演示)

 问:还有什么方法吗?(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在格子图中比较图形的大小,这叫数方格法。)

 教师:有些图形用重叠法和观察法都解决不了,那该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来测量一下呢?

 出示例2比较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问:那我们用什么图形来测量呢?

 学生提议用正三角,用圆形,用小正方形来测量。

 教师课件演示,并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所提议的方法能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比较一下哪个图形作单位测量的比较准确?

 小组讨论并回答:三角形和圆做单位测量时,都会留下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测量没有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测量最准确。

 问:小正方形做单位测量,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相同?(数方格法)

 四、学习例3

 教师:通过上面图形面积的比较,我们知道了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或图形的面积。下面我们来学习几种常用的面积单位吧!(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教师:我们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让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是cm2。

 问题: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平方分米。(方法同认识平方厘米)

 教师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字母表示为dm2..

 问:你能自己用手比画比画吗?看一看,再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让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

 教师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平方米用字母表示为m2

 让学生展开手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然后让四名学生合作,比划1平方米有多大。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图形中哪个面积大?

 答案:一样大。

 身高128( ) 地面的面积约50( )

 面积约2( ) 面积约6( )

 答案:厘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厘米

 六、拓展提升

 1.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的周长呢?

 答案:

 面积:4平方厘米 面积:4平方厘米 面积:4平方厘米

 周长:8厘米 周长:8厘米 周长:8厘米

 2.哪个图形面积大

 答案:左边图形面积大

 课后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收获的多吗?有什么收获和同学老师说说吧。

 师生总结:今天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了物体的(表面 )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平方厘米?cm2

 平方分米?dm2

 平方米?m2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叠一叠等活动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并会运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猜手掌面小活动

 老师带了一个盆来做个小游戏,需要请一名同学帮助,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师生两人分别把手浸没在盛水的脸盆里,在黑板上印上一个手掌印,标上序号,请同学回位,其他同学抬头睁开眼,猜猜几号是老师的手掌印,几号是学生的手掌印?

 生:?

 师:为什么?

 生:老师的手掌大,学生的手掌小。

 师:准确的说法是老师的手掌面大,学生的手掌面小

 展示手掌面板书:面

 请同学来验证下(师生手掌相合)

 2、引出物体表面

 师拿出数学课本:手有手掌面,且有大有小,教室里很多物体都有面(课件演示o黑板面,课桌面,电视面,学习园地面)。

 板书:物体表面

 教室里还有什么物体有表面?

 数学课本也有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我们称它课本面,拿出你的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手要贴着封面,按一定的顺序,慢慢的摸,摸课本封面的全部)

 比较一下:课本面和你自己的手掌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生:数学书封面大

 你会摸出课桌面么?课本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黑板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3、引出面积

 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停顿一会)?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

 的大小 叫做它的面积

 生齐读 .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贴出标题:认识面积。

 二,认识面积

 (一)、物体表面的面积

 例如说:课本面的大小是课本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本句

 生齐读

 那手掌面的大小是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手掌面的面积?

 什么是练习本封面的面积?

 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同上)

 那你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你还能自己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4-5名学生)

 大家说得真好。

 (二)、封闭图形的面积

 1、封闭图形

 师:课本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它画在黑板上。像长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也称为平面封闭图形,简称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我们原来学过的圆形、正方形也是封闭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

 这两个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封闭图形都有面,也就有大、有小。

 课件出示不封闭图形,问:这几个图形有没有面?

 生:没有面

 师: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

 师:这几个图形是不封闭的图形,没有面,没有大小

 2、封闭图形的面积

 像长方形,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停顿一下)面积。

 例如说:长方形的大小是长方形的面积。

 师:圆形的面积谁会说?

 圆形的大小是圆形的面积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又怎么说?(三角形、正方形)

 (三角形的大小是?)

 (正方形的面积是指?)

 3、用手摸面积,

 指名生摸出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看摸对了么?

 4、区分周长与面积

 拿出学案,做题

 四边形的一周是它的周长么?

 四边形一周的( 长度)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的( 大小)是它的面积

 能分清周长和面积了么?

 谁能说说课本面的周长和面积,向你的同桌展示一下。

 三、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第一组:大小差异大的两个图形,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数学课本,练习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你是怎样发现的?(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得)

 确实是这样,用眼睛观察就能比较出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我们把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小结:两个图形大小差别很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大小比较.

 2、第二组:7*6的长方形和6.5*6的长方形,一眼看不出大小的。

 对于这两个长方形,课件出示,一眼能看出哪个大同学的举手?

 生1:看不出来,

 生2:一样大

 生3:1号大

 生4:2号大

 师:看来仅凭观察来比较大小不大合适了,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比较一下么?

 生:把它们合起来比较一下。(重叠一下)

 师:这种合起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叫做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我们比较手掌面和课本面的时候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当图形的大小比较接近时,仅凭观察已经难以比较他们大小,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3、第三组:比较2*7长方形纸片(3号)和3*5长方形纸片(4号)(一眼看不出且重叠也难以比较大小的图形)

 (1)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你能用观察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么?

 生:不能

 师:那用重叠法试试

 生:也不能,蓝色长方形比粉色多一块,粉色的也比蓝色的多一块

 还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生:先剪下再重叠

 师:不错,是个方法。现在老师不让你破坏长方形纸片,拿出面积测量器

 有什么特点?

 生:绿色,透明,有方格

 ,同桌合作操作比较上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比较出来的就坐好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是怎样比较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投影展示)用塑料片去量长方形,粉色长方形号占14个格子,蓝色长方形占15个格子,所以蓝色长方形大

 师:像这位同学比较的方法叫做数格子法。板书:数格子

 课件展示数格子法

 (2)标准一致

 老师还有一些方法来比较面积大小,大家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测量比大小

 师:哪一种比较好?

 生:正方形

 师:所以以后我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

 修改板书:数格子法---数方格法

 师展示两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比较:这种方法行么?

 生:不行,因为大小不一样,数量就不一样,比较大小得用相同的方格比较

 师:也就是说我们用数方格比较大小时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探索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面积的大小比较。

 想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试一试吗!

 四、巩固练习

 1、 瞧,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老师从这张地图上描下的四个省的地图轮廓,你能比较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并给它们按照最大吗?

 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2、 老师这还有四个图形,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的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

 3、 这里有两个图形,老师画在了方格纸上。现在应该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数一数,比一比,并写出方格的个数。数方格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吗?

 生1:先数整格子数,再数半个数,半格数除以2,最后加起来

 生2:先数整格子数,两个半格凑成一个整格,

 生3:把多余的拿下来补在缺口里,凑成一个长方形,再数

 (强调:把半格拼成整格,最终数整格的个数)

 同学们真厉害, 想出来三种方法,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好么?

 同学们鼓掌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掌面大小么?

 五、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学完了,

 今天你学的开心吗?那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了物体表面,认识了封闭图形,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知道可以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还有用数方格比较时要用统一的标准

 学案上还有一个第四题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你能完成么?

 板书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观察法 重叠法 数方格法

 用统一标准比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 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7页1.2

  第二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 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 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 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计算,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灵活性、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建构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知识网络,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通过课前了解,老师知道咱班同学计算能力很强,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与计算有关的课。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80÷2 238÷6

 87÷3 832÷4

 760÷4 720÷9

 观察这6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除数都是一位数。

 师:是的,这正是我们刚在第二单元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哪些一眼就能看出得数?

 生: 80÷2=40 720÷9=80

 师:同意吗?他还直接说出了得数,说说你是怎样得出的结果!

 生:我用的口算

 师:具体介绍一下!

 生1: 80÷2=40 因为二四得八,再在4后边添一个0.

 师:哦,他联想到了乘法口诀,可以吗? (可以!)

 还可以怎样想?

 生2:80可以看成8个十,除以2得到4个十,也就是40.

 师:这样想可以吗?你接着说一说 720÷9是怎么想的!

 生:把720看成72个十,除以9就得到8个十,也就是80.

 师:嗯,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一开始就学到的-----口算除法。(板书)

 我们接着看其它4个算式,它们的商大约是多少呢?

 760÷4 87÷3

 832÷4 238÷6

 生:760÷4≈200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760估成800,800÷4=200,所以760÷4≈200。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说的太好了,请坐!我们接着看 87÷3,商大约是多少? 生:商大约是30

 师:怎么想的啊?

 生:把87估成90, 87÷3≈30

 师:大家也是这样想的吗?最后两道题,直接说!

 生: 832÷4≈ 200 238÷6≈40

 师:嗯,同学们真不错!求它们的商大约是多少时,我们用到的是------估算。(板书) 唉?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是怎样估算的?谁来试着说一说? 老师这次叫个不举手的,尝试一下嘛!来,老师觉得你行!

 生:除数不变,将被除数看成与它相接近的整百整十数,然后用口算解决。

 师:你看你说得多好啊!为什么不举手啊?要勇敢一点!

 他刚才说最后用口算解决,其实估算时用到的就是口算的方法, 也就是说估算其实是口算的一部分。

 师:刚才啊,我们也仅仅是估出了商的近似数,要想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需要---列竖式计算。(板书:笔算除法) 笔算绝对是本单元的“硬骨头”,因为计算时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失误,我们可以在笔算前先判断一下商的位数,还记得怎样判断商的位数吗?

 生:记得

 师:来看一下,第一个商是几位数?

 生:两位数

 师:第二个商是几位数? 生:三位数

 师:第三个? 生:两位数

 师:第四个? 生:三位数

 师:唉,注意看后边这三个算式,都是一位数除三位数,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有的商是三位数?

 生:这得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够不够商1.

 师:同学们觉得哪?

 生:嗯,是这样!

 师:大家再来看这样一个式子,百位上的数不知道,那它的商会是几位数呢?

 生: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师:大家看!(ppt)

 生:如果商是两位数, □ 里可以填1、2、3、4、5

 如果商是三位数,□ 里可以填6、7、8、9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的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已经理解透彻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准确结果,开始吧!

 (让两名同学板演: 760÷4 832÷4 这两道算式)

 稍后……

 师:同学们都算完了吗?

 生:算完了!

 师:哦?算完了?那大家算出的结果正确吗?

 生:哦!可以验算一下!

 师:从这4道算式中任选1个,来验算一下你算得结果是否正确!

 (稍后)验算完了吗?谁来说说你选的哪个算式,怎样验算的?

 生:我选的第一个,用29×3=87

 师:也就是说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同意吗?

 生:同意!

 师:唉?如果有余数应该怎么办呢?

 生:如果有余数得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师:你们也是这样验算的吗?(是的!)

 谁来说说这4道题的答案分别是多少?

 生:760÷4= 190

 师:对吗 ?

 全体生:对 !

 师:继续!

 生:87÷3=29 全体生:对的 !

 生:832÷4= 208 全体生:对的 !

 生:238÷6=39……4 全体生:对的 !

 师:答案一样的同学举手! 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果然很强!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板书,来,有请两位同学上台!

 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计算的?

 生:760÷4,从最高位开始除,商1,一四得四,余3,把6落下来,36÷4商9,四九三十六余0,个位上的0不用除了,直接在商的个位商0.

 师:她(他)说的好不好?太精彩了!

 我们接着看下一题,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计算的?

 生:832÷4,也是从最高位开始除,商2,二四得八,没有余数,将十位上的3落下来,3除以4不够商1,商0占位,再把个位上的4落下来,32除以4商8,四八三十二。

 师:他说的好不好?不但思路清晰,而且书写也非常工整、规范!但老师还有一点小疑问? 这两道题的商中都出现了0,这俩0是怎么得来的?(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1:760÷4,被除数个位上的0除以4得0,就没必要再除了,直接商0就行了!

 师:是这样吗?(是的!) 我们再来看下一题,商中间的0怎么得来的?

 生2:832÷4,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只能商0.

 师:他们的回答你们满意吗?(满意!)

 老师也非常满意,谢谢两位小老师,请回!

 师:好,同学们,在刚才的笔算过程中,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哪?(停顿)赶紧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吧!

 (学生讨论时师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

 师:谁来说一说?

 几名学生尝试说方法或注意事项:从最高位算起,一位不够除看前两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适时提炼出四字法: 看、商、算、检)

 师:这些都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和技巧,今后还会学到除数是两位数、三位数的除法,它们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

 师:以上,我们将整个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其中还涉及到了除法的验算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老师相信大家的计 算能力又有了提升,那我们就来试试行吗?(行!)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来!直接说得数!一起抢答!(课件一个一个的出示)

 40÷4= 808÷9≈

 900÷3= 141÷2≈

 300÷5= 718÷8≈

 2700÷9= 449÷5≈

 师:嗯,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我们就来比赛夺红旗!(ppt出示练习)

 能明白什么意思吗?唉别着急,咱先来分分工!同学们分成两部分,这边的同学从右边上,这边的同学从左边上,看哪边同学最先到达顶峰摘得红旗!听明白了吗?开始!(做完的同学就举手示意老师)(课件出示)

 (稍后)

 师:这边1名同学胜出,这边也有同学完成了!

 都完成了吗?(完成了!)

 光做的快还不行,得保证能做对才行!赶紧和你的小伙伴核对一下答案吧!

 (稍后)没有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哪边的同学赢了?其实老师觉得两边的同学旗鼓相当,表现的都很好,你们都是赢家!

 四、拓展延伸

 老师打算去买一些笔记本,正好超市里搞优惠活动,“买8送1”,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嘛?

 生:买8本笔记本就送一本!

 师:是这样吗? 笔记本每本5元,80元最多能买几本哪?

 学生思考……

 师:有同学认为能买16本,唉不对,好像能买18本!拿不准主意了,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留在课下解决好吗?

 师:好,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三)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⑴口算。

 ⑵估算。

 2、笔算除法。

 ⑴基本的笔算除法。

 ⑵除法的验算。

  重点、难点: 有关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的、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同学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饮食、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

 (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 )=60。又如,教学除法在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对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24小时计时法》教案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出示计算题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

 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

 要从前一位退?1?。

 今天我们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

 2.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

 观察里,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样列式?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列式。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指名同学列式。

 不退位减法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2角=0.2元

 ?2?为什么要写在这里?

 师再次板书把同学们的问题写黑板上。

 讲解退位减法

 师:问题是什么?你能用小数进行计算吗?

 1.2-0.6=

 师:?2?减?6?不够减怎么办?

 附答案:

 1.2-0.6=0.6

 师: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把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试着自己解答。

 学生分小组解答问题,教师巡视,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便宜多少?

 小明带着10元钱,这两本书各买了一本,他带的钱够吗?

 附答案:

 6.80-3.40=3.40(元)

 6.80+3.40=10.2(元)

 10.2﹥10

 他带的钱不够

 丽丽带了10元钱想买两种不同的饮料各一罐,还能剩下多少钱?

 3.6+2.8=6.4(元)

 10-6.4= 3.6(元)

 答:还能剩3.6元。

 师: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3.课堂练习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7.74-5.85=   9.35-4.74=

 38.63-3.42=   1.16+4.77=

 8.17-5.26=   2.26-0.86=

 4.93+4.75=   76.55+4.68=

 附答案:

 7.74-5.85= 13.59  9.35-4.74=10.09

 38.63-3.42=35.11   1.16+4.77=5.93

 8.17-5.26=2.91   2.26-0.86=1.4

 4.93+4.75=9.68   76.55+4.68=81.23

 课件出示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回到家里让自己的父母测量一下身高,回到学校和其他同学的身高作比较,谁比较高。

 4.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

 附答案:15.4+2.1+2.3=19.8(千克)19.8 ﹤20,所以不能一起坐船。

 师:你能提出什么的问题?

 玫瑰和康乃馨一共多少钱?

 玫瑰比康乃馨贵多少钱?

 ?

 附答案:2.2+0.6=2.8(元)2.2-0.8=1.4(元)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件出示

 两件衣服一共多少钱?

 附答案:27.9+54.9=82.8(元)

 课后小结

 a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公顷、平方千米》教案

《24小时计时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并归纳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的方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能正确进行互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24时记时法,能正确用24时记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刻。知道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两种不同记时法的特征,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相互转化的规律,正确对这两种记时法进行相互转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激趣导入:投影出示电视节目预告单(CCTV--2)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中央电视台《交换空间》节目什么时候开始?《对话》节目什么时候开始?

 (2)18:3 0、21:50在我们的钟面上能找到吗?这是一种计时法,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1天=24小时。

 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

 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一想。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走的。(师演示)。同学们,除夕之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到第12下时,新的一年开始了,此时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指向数字12,即夜里12时。接下去是凌晨1时、2时?(边拨边讲),凌晨6时多,有的人就起床了?上午8时,正好是我们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时间?直到中午12时,我们该美美地吃午饭了。下午1时、2时?晚上8时、9时?直到夜里12时,在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了几圈?一共是几小时?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日=24时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个时间都会出现2次,比如10时有可能是?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一起在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景。(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提问: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凌晨0时。凌晨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候了么?一起说说看。(凌晨0时)

 (3)感受一天的经过。

 提问:那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天的经过吧!小组合作边拨钟面边说:

 现在是凌晨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在时钟的嘀嗒嘀嗒声中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天色渐渐亮起来了。

 (钟面停在凌晨4时),提问:现在是什么时候?(凌晨4时)我们在干什么?

 (钟面停在早晨6时),提问: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早晨6时)我们起床了(钟面停在上午8时),提问:现在是几时,我们在做什么?(上午8时,我们开始上课学习了)

 (钟面停在中午12时),提问: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呀?(中午12时)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全班交流

 回答问题:(1)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 )小时。(2)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了( )小时。(3)一天是( )小时。

 (4)动态观察,直观认识

 钟面上有红色、蓝色两圈,如果把钟面上走过的一天的时间展开,会是什么样子?

 (5)转化计时法,加深印象

 问题1:上午9时用24时计时法是几时?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是几时?

 晚上9时呢?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题2:图里的上下两行数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6)24时记时法的时刻转换成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

 师:(课件出示节目预告单安排表?24时计时法)你能来说一说每一个节目什么时候开始吗?最好说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师:这里的时间,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板书?计时法?)

 师:比较这些时间,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和不相同的?

 师:有的时间没有写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那你怎么知道是什么时间呢?

 师:从什么时间开始要减12?

 师:上边这两个时间叫做12时计时法,下边这五个时间叫做24时计时法。

 3.初步理解时刻和时间.

 (1)康夫和小婧要去图书室借书 (出示图书室开放时间的,谁知道图书室是什么时刻开门,什么时刻关门的?那么图书室一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下面是电视节目时间表(部分)。

 请你回答:

 1)从《金色童年》节目开始到《儿童英语》节目开始经过了多长时间?

 附答案:8:40-8:10=30(分)

 2)星期六,小明7:50起床,他准备收看《金色年华》节目,最多还有多少时间?

 附答案:8:10-7:50=20(分)

 3)起床后,小明必须完成三件事:刷牙洗脸(5分)、烧早饭(10分)、听早间新闻(10分),小明能准时收看《金色年华》节目吗?你能不能替小明想个办法?

 附答案:5+10+10=25(分)不能。听早间新闻时可以刷牙洗脸或者烧早饭。

 4.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转换成24时记时法的时刻。

 师:(课件出示作息时间表?普通计时法)你能帮我转化成24时计时吗?

 师:24时计时法你哪里见过?

 师:你喜欢哪一种?

 师:1)用24时计时法分别说出下面的时刻。早上7时中午1时晚上8时

 2)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几小时?

 附答案: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10小时.

 3)爸爸晚上11时下火车,要坐211路夜班车,有车吗?

 附答案:有车,因为末班车是4:40分。

 5.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1)李老师每天早晨7时到校,下午6时离校,她每天在校()小时。(2)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播出时间如下:第一次:6:00--10:00第二次:11:00--15:00第三次:19:00--0:00全天播放时间共()小时。

 (3)判一判

 18时就是晚上8时 ( )

 新的一天是从早上6时开始的。( )

 6.拓展提升(课件展示)

 1)妈妈每天8时上班,16时下班,她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附答案:16时-8时=8小时

 2)一场足球赛,上、下半场各45分,中午休息20分,如果19时开始比

 赛,几时几分结束比赛?

 附答案:45分+45分+20分=110分=1时50分,19时+1时50分=20时50分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我学会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间,会计算时刻经过的时间是多少。

 板书

 24时计时法

 1天=24小时

 普通计时法 晚上7:00

 24时计时法 19:00

 《24小时计时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

 (2)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2)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会简单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有意义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

 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指导,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时钟模型开展师生互动,教师拨出时刻让学生看钟面回答,师记录。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时钟伙伴和我们一起学习。请看钟面。

 师:早上我们这个时候上学,这是几时?

 生:早上七时。

 师:我们上午这个时候放学,这时几时几分?

 生:上午11时50分。

 师:再过两个多小时我们下午就要上课了,下午什么时候上课?

 生:下午1:40。

 师:晚上这个时间我们要收看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是?

 生:晚上7:00。

 2、师:刚才我们拨了一天中的四个时刻,一天过的真快啊,大家可要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呀!出示古诗《白鹿洞二首》其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师:黑板上写的这些时间,前面都加上了上午、下午、晚上,这就是以前我们学习的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

 (板书:12时计时法)

 师:那你们知道一天有多少小时吗?

 生:24小时。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

 (板书:24时计时法)

 评析: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对普通12时计时法的回顾这一情景,充分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24时计时法产生联系,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24时计时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1、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下面还是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有信心学好吗?好!先看自学思考。

 2、出示自学思考:

 ①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要走几圈?共多少小时?

 ②什么叫24时计时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③你会用24时计时法吗?请完成自学检测题。

 学一学,做一做:

 12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早上七时 ( )

 上午11时50分 ( )

 下午1:40 ( )

 晚上7:00 ( )

 3、学生根据自学思考自学教材83页的内容。

 4、合作学习。

 师:结合刚才的学习把这三个问题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5、集中交流。

 师根据学生发言,结合时钟模型弄清上述三个问题,适时板书。

 评析:学生只有参与到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因此,本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得到锻炼,坚持?先学后教?,让一部分学生先自学会24时计时法再带动全体学生,让学生显示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减少学困生,促进学生知识增长的需要。教师还充分利用了板书,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三、质疑讨论、强化认知。

 1、质疑、讨论、点评。

 师:在自学过程中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来,学生说后组织其他学生思考解决)

 师:老师也有两个问题。

 ①晚上7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9时,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晚上7时,因为上午过了12时,下午又过了7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12时加7时就得19时。)

 ②深夜12时计时法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深夜12时经过了两个12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4:00,24:00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叫0时。))

 2、教师总评。

 师:(1)普通记时法前面一般都有一个时间词。如:早上、上午、下午、晚上等。

 (2)用24时记时法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过了12:00后,与时刻就相差12时

 评析:进一步引导探索24时记时法记时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会了的学生教没有学会的学生,最后师进行总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综合训练,巩固提高

 1、教科书83页的做一做。

 2、想一想,写一写。

 下面的时刻各用的是哪种计时法?把用12时计时法表示的改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改成用12时计时法表示。

 早上6时( )

 19:00 ( )

 下午五时( )

 14时 ( )

 10时 ( )

 8:00 ( )

 凌晨1时( )

 12时( )

 晚上8:00( )

 五、评价反馈,课外延伸。

 1、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下面的营业时间牌有问题吗?为什么?

 营业时间

 8:009:00

《公顷、平方千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